“左手造机器人,右手造电动车!中国十企颠覆全球科技格局”

如果你以为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只会在科技展览馆静静摆放,那就太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创造力。如今,这两个原本看似独立的高科技领域已悄然联手,孕育出一股新的产业浪潮。谁会想到,有些公司既能做出肌肉发达的机器人“小铁人”,转身又能生产掀翻全球市场的电动新车。到底是哪十家企业如此“左手机器人,右手汽车”,并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看他们如何脚踏实地地改变世界。

“左手造机器人,右手造电动车!中国十企颠覆全球科技格局”-有驾

时光倒回十年,“人形机器人”不过是科幻电影里才有的桥段,而新能源汽车还在为“续航焦虑”苦苦思索出路。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全球产业升级的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身到这两个高精尖产业。你会发现在东莞的工厂、深圳的研发中心乃至长春的核心车企里,都有这些“隐形冠军”的身影。

东睦股份曾是一家以粉末冶金材料闻名的老牌企业,看似低调,却有着不容小觑的硬核实力。面对人形机器人兴起的风口,他们率先投入轴向磁通电机的量产研发。在这方面,能够提供高功率密度、小体积、低能耗的电机,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灵动动作的关键。据悉,东睦股份的电机方案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家机器人企业,甚至供货给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巨头。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仅此项业务营收增长高达37%。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东睦股份则大显身手,负责供应升压电感及热管理系统零部件。能够为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巨无霸”供货,无疑证明了其产品的可靠性和技术含金量。

微光股份是一家以电机起家的龙头企业,说起力矩电机,圈内都竖起大拇指。该公司独家研发的69无框力矩电机,拥有极高的定位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对于人形机器人完成复杂手部、肢体动作来说,是“神来之笔”。去年,微光股份顺利打入三家主流机器人厂商的供应链,让很多国外品牌也感到压力。在新能源车领域,微光股份深耕已久。他们的智能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为国内电动新车提供轻量化与高效率双重优势,成为头部新能源车企争夺的对象。难得的是,这家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去年申请新专利数量达到78项。

汇川技术则以“底层核心技术提供商”自居,这也不是虚言。从自动化起家,汇川技术在工业伺服驱动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转型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他们将自家领先的控制算法嵌入每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执行器。这样做出来的机器人不仅动作更灵巧,还能“智能感知”外界压力,自主调整运动姿态。汇川技术的人形机器人模块产品目前已落地多家智慧工厂,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利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汇川技术为比亚迪、蔚来等厂商定制适配力十足的动力系统。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突破900万辆,汇川技术配套产品市占率始终居于前列。

双林股份主攻精密部件制造,尤其拿手“滚珠丝杠”。也许很多人不了解这种部件的作用,它却是机器人“关节”里不可或缺的骨骼。正是因为双林股份对滚珠丝杠技术的持续钻研,如今很多国产机器人都能像人类一样“手脚灵活”地搬运重物。2024年上半年,双林股份为国内三家大型机器人企业成功交付样品,并启动小批量生产验证,预示着迈向量产仅一步之遥。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他们专注于整车电驱动系统研发。数据显示,双林股份已成为80%自主品牌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主力供应商,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三花智控几乎是世界级的“热管理专家”。就像人怕热怕冷,机器人和电动汽车也同样怕“高烧”、“低温”。三花智控研发的机电执行器主要为全球知名企业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配套。“执行器如同肌肉和神经”,离了它再聪明的机器人也动弹不得。全世界大约60%的市场份额被三花智控牢牢把控,其实力不言而喻。再来看新能源汽车,三花智控却把冷却循环、空调热泵等核心产品卖到了大众、奔驰、比亚迪这些国内外顶流车企。翻看2023年年报,其海外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足见全球认可度。

“左手造机器人,右手造电动车!中国十企颠覆全球科技格局”-有驾

法拉电子的技术核心是“薄膜电容器”,你或许不常听说,但机器人和电动车的每一次启动、每一段高强度工作,都离不开这些看似平凡的小器件。人形机器人的电源逆变器模块,用上的正是法拉电子的低压薄膜电容器,高效率、高可靠的背书使其成为行业不可替代的“元器件供应商”。新能源汽车方面,法拉电子旗下直流支撑电容、滤波电容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整车、驱动和储能系统之中。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装机量中,每三辆电动汽车就有两辆用上了法拉电子的产品。

万通液压名字里带“液压”,主攻机器人动力核心部件。如果说“行星滚柱丝杠”决定了机器人的“筋骨”,那么“电动缸”赋予了机器动作的真实力量。万通液压过去三年对这两项技术加大投入,如今已进入国内机器人企业核心供应链。对于新能源汽车,万通液压用其主打的油气弹簧和液压系统参与整车底盘、驱动的升级。数据显示,2023年油气弹簧类产品销量同比增幅达到55%,市场对其新式驱动方案十分认可。

目光股份的“线束”产品虽不起眼,却风头正劲。机器人内部线路复杂,数据与能量一刻不停流转,首套适用人形机器人的样线今年4月正式下线。这个看似“小配角”的创新,却让目光股份在业内名声大振。汽车行业中,高低压线束是整车通讯和动力的动脉。目光股份一直为大众集团、奥迪等老牌车企提供高质量线束,并获评A级供应商,这也是对中国制造的最大肯定。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其汽车线束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8%,是板块增长最快的明星。

道通科技是一个兼具“硬核创新”和“全球视野”的公司。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发力智能机器人研发,道通科技致力于打造“工业+家用”双驱动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智能充电、汽车检测和诊断技术已形成完整业务闭环。公司产品出口超70多个国家,年出口额突破十亿元。正是这样一种“走出去”的精神,为中国智能产业在国际舞台赢得了宝贵机遇。

“左手造机器人,右手造电动车!中国十企颠覆全球科技格局”-有驾

新益昌则是“隐形冠军”,其运动控制器和电驱动系统研发能力让人形机器人行走不再摇晃,转身更灵活。产品一经推出,即被国内头部机器人厂商大量采购。新能源汽车方面,公司的动力电池集成管理系统已成为行业内的标准配置之一,提高了整体安全性与续航水平。根据产业数据显示,新益昌产品在国产动力电池管理单元细分领域市占率达21%。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企业敢于“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双线突破,根本原因在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和强大制造体系的支撑。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出,中国“智造”不仅仅在于跑得快,更在于跑得稳,持之以恒地突破卡脖子关键环节。与此同时,不论是东睦股份的元器件创新,还是三花智控的全球热管理布局,抑或是汇川技术的智能驱动系统加持,无不印证了“厚积薄发”这句中国老话的智慧。

从前方传来的数据同样令人振奋。2023年仅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120万辆,同比增长77%;人形机器人赛道市场总值年增幅达65%。一边是电动汽车驶向千家万户,一边是人形机器人步入现实生产生活场景。这些企业既是推动者,也是见证者。未来,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以及全球对绿色低碳生活的追求,“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或将成为下一个国之重器。

正在崛起的中国企业,以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没什么高地是中国制造攻不下的,也没有什么前沿科技是中国企业玩不转的。如果你正筹划向智能制造领域投身,或是对未来出行和类人智能生活充满幻想,不妨多关注这些低调而不失锋芒的企业。或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新故事,就在他们手中悄然酝酿。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