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法国惊呆了,德国震惊了,就连美国都傻眼了!
因为美媒最近报道,中国车企占了全球约70%的电动车产量。
这个比例,说实话挺吓人的。
我记得小时候,奔驰宝马跑在路上,那叫风光。
欧洲街头到处都是比亚迪、蔚来,价格比刚上市时还便宜,不知道谁赚了谁。
你要问我怎么想到这个变化的?
其实很简单,看看数据就知道了。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大约到1288.8万台,几乎占了全球的七成。
而全球新能源车的增量里,93%都来自中国。
剩下的欧美国家,算是努力追赶,但远远还差点火候。
我曾经翻过一本关于供应链的书,作者说行业就像生产面包的面团。
你用优质材料,技术领先,面包就香;反之,味道就差。
中国的动力电池就像那优质面粉,何况用到更高端的酵母,比如宁德时代的钠电池。
它能在零下40度还能保持90%的电量,尝试过的人都知道北方冬天的电门儿就像被冻住一样难受。
有人不理解,充电15分钟从5%充到80%的技术怎么可能?
核心就在于他们使用的飞机级双核动力技术,电池设计借鉴航天应用—复杂但非常靠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专利总数已经超过4.3万项。
在这个行业,谁的专利多,谁就有牌面。这技术壁垒,可不是堆堆料就能跨过去的。
这时候,欧洲的传统豪华车品牌就开始坐不住了。
去年,奔驰宝马的电动车增长只有12%,
而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一年上涨5个百分点。
你说原因除了技术领先?也有供应链的问题。
德国的电池,有80%得从中国进口,本土厂还在搞,2025年投产,产量不及宁德的零头。
工程师抱怨,要是直接用中国设计的电池,没有核心配方,续航就差30%,成本还会涨40%。
没细想过这个问题?我也是。
美国的情况更尴尬。
福特去年砸50亿美元,建电池厂。
投产半年后就停了,因为核心技术——电解液,技术不过关。
只得拿中国供货商的东西撑着。
他们的锂矿、钴资源都在中国提纯,转运运输成本反而比直接买中国电池还高。这事我一开始没想太多,可能没意识到原材料的重要性。
而美国家电、汽车的腿其实都被卡住。
很多原材料都得从中国运来,难怪成本高出30%-40%。
一位国产电池工厂的工程师留言:如果没有核心材料配方,造出来的电池,要么耐用性差,要么成本高。
这句话听着挺讽刺的。
假设是我自己猜,也未必准,但我觉得:
中国的产业升级其实比想象中快。这十年发展,像是翻身农奴把歌唱。
假如把供应链拆开来看——
比如从硅到电池,再到整车,都是一条龙。
有点像半成品一样,产业链条越拉越紧,欧美的封锁线反倒让中国更有动力弯道超车。
奇怪的是,西方国家还在搞保护主义,对中国电动车加关税,最高居然达到35.3%。
而欧洲的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因为关税上涨了两万欧元左右。
这破坏地更厉害。
保护根本没起到多大作用,反倒疏远了彼此的合作。
我在一场会议上听到德国代表国有大厂的负责人拍了桌子,再搞关税,我们的汽车工人就得失业。
法国、意大利不同意,也动不了大势。
照这个局面看,欧洲其实也知道自己卡脖子成本高,还不如合作。
只是嘴上说得厉害,实际上,想做大,还得靠中国供应链。
是不是奇怪?
中国车企的崛起,绝不是突如其来。
十年磨一剑,这条产业链从硅片、材料,到核心技术,再到世界市场,逐步铺开。
我有个疑问:
那些震惊美国、欧洲的老牌车企,其实早就知道自己在追赶了,对吧?
但要真追得上,可能还差点意思。
因为他们的技术、供应链,很多还是燃油车年代的遗留物。
这也让我想起,普通销售员说的:你知道吗,配件市场上,国内配件的修理费比原厂还高。
听起来就很荒谬,但很多零件还得进口,成本都被卡住了。
有时候觉得,未来谁能真正站稳脚跟,还是看谁把产业链补全。
从原料到制造,到智能驾驶、生态系统,全都要有硬核。
就像我家那辆车,配置虽然不错,但每年维护费都让人肉疼。
你们觉得呢?要不要做点自修练练手?
话说回来,新能源新时代,似乎真的是中国在领跑。
但我也没想过,这背后,暗藏的那些技术壁垒和产业断层,其实比表面上看着复杂多了。
您觉得,未来五年,欧美的车企是继续固守还是会有突围的机会?
其实我最关心的,是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换电动车的司机们,买得起?用得顺手?
也许,下一次的变革,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态的转变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