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主角是江淮汽车。
按理说,他们现在应该高兴才对,毕竟跟华为合作推出的那款叫智界S7的豪华电动车,卖得是真不错。
一上市,一个小时订单就上千,两个多月就卖了一万多台。
要知道,在咱们国家自己生产的豪华车里,能有这个成绩的,那都是凤毛麟角,绝对算得上是爆款了。
可奇怪就奇怪在这儿,这边合作的豪车卖得红红火火,那边江淮汽车自己的财报却是一片惨淡,亏损的数字越来越大,上半年就亏了六个多亿,未来三年还摆着一个高达四十三亿的资金大窟窿。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不合常理啊,怎么车越卖越好,公司反而越亏越多呢?
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钱都亏到哪里去了?
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一件事,智界S7虽然是江淮生产的,但它更像是华为的“亲儿子”。
从核心的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到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华为都深度参与,甚至可以说占据了主导地位。
江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代工厂”。
虽然也能分到一些利润,但这并不足以改变江淮自身面临的困境。
而江淮真正的麻烦,出在其他几个地方,个个都是大问题。
第一个大窟窿,就是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合资项目——大众安徽。
想当初,江淮能和世界级的汽车巨头德国大众合作,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攀上了高枝,是天大的好事。
大家普遍认为,有了大众的技术和品牌加持,江淮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骨感得多。
这个被精心打造的“混血儿”,非但没能成为利润奶牛,反而成了一个烧钱的无底洞。
光是去年一年,这个合资项目就让江淮亏损了超过二十个亿。
原因其实也挺简单,就是车卖不动。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尤其是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国产品牌一个比一个猛。
大众的品牌虽然响亮,但在中国消费者心里,更多认的是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这两家老牌合资厂。
大众安徽作为一个新面孔,推出的新车型在市场上没能掀起多大波澜,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都跟不上,自然也就卖不出好成绩。
这就好比你花大价钱请来一位世界名厨,结果发现他做的菜虽然好,但大家还是习惯去隔壁那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店。
前期的巨额投资,比如建厂、研发,都成了收不回来的成本,年年亏损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大窟窿,来自一笔本该到手却飞了的钱,那就是新能源汽车补贴。
前些年,为了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这对于车企来说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收入,有时候甚至能决定一家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
江淮的账上就一直挂着十几亿的应收补贴款,眼巴巴地等着这笔钱到账。
可没想到,后来政府的审核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在复查过程中,发现江淮过去生产销售的一部分新能源车,在一些技术指标上并不完全符合当初的补贴要求。
这一下问题就大了,不符合条件,钱自然也就拿不到了。
这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老板承诺的年终奖都写在纸上了,结果年底告诉你因为某项考核没达标,奖金取消了,这滋味可想而知。
没办法,江淮只能自认倒霉,在财务报表里连续几年计提了十几亿的资产减值准备,用大白话说,就是承认这笔钱大概率是要不回来了,自己把这个亏空给认了。
第三个问题,出在研发投入的账目处理上。
搞汽车,尤其是现在搞智能电动汽车,研发是非常烧钱的。
江淮去年在研发上花了三十四个多亿,这个投入力度不算小。
但关键在于这笔钱在账本上是怎么记的。
一般来说,研发投入可以当成当年的费用,直接从利润里扣掉,这样当年的利润数字就不好看;也可以当成一种投资,算作公司的资产,以后再慢慢分摊成本,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年的报表会显得好看一些。
江淮就选择了后一种方式,把将近一半的研发投入都算成了资产。
这么做虽然在规则上允许,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尽力“美化”财务报表,让亏损看起来不那么刺眼。
但实际上,钱是实实在在地花出去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并没有因此减少。
相比之下,像上汽、比亚迪这些行业龙头,它们把研发投入算作资产的比例就低得多,账目也更扎实。
江淮的这种做法,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它面临着巨大的盈利压力。
而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江淮自己的“亲生骨肉”——也就是挂着“JAC”标志的乘用车业务,全面溃败。
除了给华为代工,除了那些卡车、客车等商用车还在支撑场面,江淮自己的轿车和SUV业务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市场声量了。
销量一年比一年差,为了清库存还得降价促销,导致单车售价从以前的八万多块钱,一路下滑到七万出头。
这种“量价齐跌”的局面,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毕竟,一个汽车品牌如果在家用乘用车市场失去了位置,那就相当于失去了未来。
面对这一系列的困境,江淮现在可以说是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一个新的高端电动车平台上,规划了年产二十万辆的宏大蓝图。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从今年的销售数据看,江淮自家品牌的新能源乘用车卖得非常惨淡,七个月加起来才一万多台。
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要靠一两个新车型就实现每年卖出七八万台的跨越式增长,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华为虽然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华为的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它还有赛力斯问界、奇瑞等更紧密的伙伴。
江淮能从中分到多少核心资源,还是一个未知数。
眼前这四十三亿的资金缺口,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头顶,想要融资自救,又因为前景不明而受到质疑。
对于江淮来说,如果不能尽快打造出一款真正属于自己、能够被市场认可的爆款产品,那么未来的日子恐怕会更加艰难。
毕竟,市场留给它的时间和机会,真的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