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追赶中国电动汽车?别天真了。
我站在慕尼黑的展馆门口,看着那些宁德、比亚迪的展区,心里其实有点无奈。
刚才一位德国同行拉我说:你看,这次车展中国展区排队像买苹果。我们德国车不是不行,但追不上了。这话我没敢立即答应,心里却明白,真不是说说而已。
我还记得那个早上,开会时德国总装厂的主管抱怨:我们工人工资比中国高三倍,还不怎么愿意加班。对比一下工时,估算:德国每小时工资大约30欧(样本较少不一定准),中国可能10到12欧。
粗算一哈,加班多了,德国效率低出不少。中国工人喜欢夜班、快节奏,德国人员偏向稳定和舒适——这玩意儿,没得讨论,但也可能成为追赶的绊脚石。这是不是意味着德国工厂的生产成本永远追不上中国?
说到成本,德国汽车的售价比中国高20%到30%(估算/市场感受)。这点差异,明显源自人工和原材料。更别提供应链——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像电池、激光雷达这些中国企业几乎全包了,德国这边要么引进,要么合作——就像你做饭,没有自己养猪、种菜,采购成本就会大大不同。
这让我在想:为何中国企业能成功?除了价格优势外,技术竞争其实是个内卷。神奇感受到这点:中国零部件厂商多少都有几家在比拼,像电池宁德、比亚迪,手机芯片级别的供应商都出来亮剑了。
这里面,你会问:这跟德国大车厂有什么关系?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行业内部的内耗。早期中国造车,大部分厂商都在比拼用谁家的电池。不比不知道,一比就发现技术真在飞跃。导致中国制造行业的技术积累变得快,为什么?就是竞争激烈——你不提高点技术,一年就被扔掉。
但其实德国一直被看成传统汽车的代表,研发投入多,技术也成熟。但你又会想:德国没有中国那样拼劲的内部竞争吧?没错,但我觉得对德国来说,最大的瓶颈还是文化差异。工人不愿意加班,成本高,创新动能不足,是硬伤。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嗯,好像我没太考虑到一点:德国那些高大上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投入其实也不少。只是,产业链上的磨合和标准制定难度大,而中国已经趁机把这个基础打透。就像你打游戏,战场布置好了,攻防反应快,谁都不想变成外挂时代的跟跑手。
我倒想问:德国还指望靠硬件硬实力追上中国吗?还是说得先搞明白,技术不只是硬件,还差生态圈的整合?
坦白说,感受到一点被超越的失落(这段也可能多想了点,不一定准)。我记得旁边一位中国车企的工程师曾经笑着说:我们每天都在磨合,咬死了订单。你问他们怎么追?他们得先把梁静茹的歌听完,然后慢慢学。这也许有点夸张,但事实就是:我们那边的车企在成本控制、技术进步、供应链整合上,比他们动得快得多。
我刚才看到一辆西系豪车停在一旁,心想,假如硬要追赶,可能都得像一场长跑——一段时间后,才能缩小差距。而实际上,德国的制造业一直有点矜持,高成本,慢慢来,养尊处优。
但模式不变,追不上中国的速度,这么多年下来,难免心里有点焦虑。
其实我一直觉得,技术只是硬指标,创新更像日常修炼。就是在底层,把那些硬核技术和供应链打通了,自然形成壁垒。而中国企业,从生产第一天起就是在内部竞争、互相撕咬,技术迫切需要突破,才有今天的内卷盛况。
为什么我觉得德国可能更难追?可能是因为他们太惯精工细作,不喜欢快节奏;又可能是假设太大,忘了细节才是兵家必争之地。座椅的舒适性、认知传递的细腻感、日本那种微调式的苛求,德国一直都做得很讲究。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点:欧洲的法规、标准是不是也在制约效率?中国厂商忙着攻城略地,法规尚未完全跟上,就像小孩玩泥巴,想搞高端制造,技能还是得打基础。
我心里其实还有个猜测(不敢承认):也许,德国的技术追不上中国,是因为他们太在乎传统价值,不愿意破旧立新?这点我没细想过,但感觉合理。
这辆车的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像之前的豪华舒适,还是会变成智能自动驾驶+互联那样的块状硬核装备?我也不知道,反正,欧洲车厂要不要考虑跟中国学一点点?还是说,他们更愿意走自己那套优雅而慢的路线?
我看着那辆车的座椅,在灯光下发出柔和的光,心想: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差异吧。
当然了——我也会想:如果一个德国人把中国的技术全学会了,他会不会觉得自己抄得太离谱?还是说,技术的本质就是借鉴和融合?
(这段我没想清楚,反正,也许未来会出现一种合作型的平衡,谁知道呢)
别想太多那点技术差距,我倒更关心——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德国人还能坚持自己的慢工出细活吗?还是说,终究会被更快的技术节奏打倒?
看着眼前那轻轻晃动的车牌,我感觉还挺有趣。
未来的你我,可能都是这个变化中的见证者——那片细微的刹车石,似乎也是一种提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