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出手了!明年起禁止单踏板默认模式,开车习惯要改了

最近在路上开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跟在一些新能源车后面的时候,心里总是有点不踏实。

有时候你眼瞅着前面那辆电动车的速度明显慢下来了,跟你的车距在迅速缩短,可它车尾的刹车灯就是不亮,搞得你心里直打鼓,不知道是该跟着点一脚刹车,还是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其实,这种让你迷惑的现象,背后牵扯出一个近几年在新能源车主圈子里讨论得非常火热,也引发了巨大争议的功能——“单踏板模式”。

终于出手了!明年起禁止单踏板默认模式,开车习惯要改了-有驾

而现在,国家有关部门终于针对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功能,出台了新的规定,给它戴上了一个“安全紧箍咒”。

咱们先用大白话聊聊这个“单踏板模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咱们开了这么多年的传统汽油车里,脚下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右脚踩油门,车子就加速往前跑;需要减速或者停车了,就把右脚挪到旁边的刹车踏板上踩下去。

这个操作,从我们考驾照的第一天起,就已经练成了肌肉记忆,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

但是,到了新能源车这里,工程师们发现电动机有个很有意思的特性,它不仅能用电驱动车轮转动,反过来,在车子滑行的时候,也能被车轮带着反向转动,这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发电机,能把车子前进的惯性力量,也就是动能,回收一部分转化成电能,再存回电池里。

这个过程就叫“动能回收”。

“单踏板模式”其实就是把这个“动能回收”的强度调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级别。

当你把这个模式打开后,驾驶体验就全变了。

你踩下电门踏板,车子加速,这跟油车一样。

但关键的区别在于,只要你一松开电门,车辆并不会像油车那样平顺地滑行一段距离,而是会立刻感受到一股很强的拖拽感,车速会非常明显地降下来,这个减速的效果,甚至比你轻踩刹-车还要猛。

这么一来,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的路况下,你基本上只需要控制右脚踩下电门的深浅,就能控制车速了。

想走就踩,想慢就松,右脚几乎不用在电门和刹车两个踏板之间来回切换。

当初这个功能推出来的时候,很多汽车厂家都把它当成一个巨大的卖点来宣传。

他们会告诉你,用了这个模式,你的车续航能多跑几十公里,因为回收了能量;你的刹车片能用上十几万公里都不用换,因为你很少需要真正去踩刹车。

对于很多每天都要经历早晚高峰堵车的上班族来说,这听起来简直太美好了,能极大地减轻驾驶疲劳。

终于出手了!明年起禁止单踏板默认模式,开车习惯要改了-有驾

所以,很多车主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一个踏板搞定一切”的轻松感觉。

然而,随着使用这个功能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而且个个都和安全息息相关。

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和我们几十年养成的驾驶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咱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一位开了十几年油车的老司机,换了一辆带单踏板模式的电动车。

在高速公路上,前方的车辆突然紧急刹车。

按照他过去十几年的本能反应,他的右脚应该会像触电一样,在零点几秒内从油门踏板上弹开,然后狠狠地踩向旁边的刹-车踏板。

但如果他已经习惯了几个月的单踏板模式,每天都是靠松电门来减速,那么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他的大脑可能会出现一瞬间的“死机”。

旧的肌肉记忆告诉他“快踩刹车!”,而新的习惯却在指挥他“快松电门!”。

就是这不到一秒钟的犹豫和混乱,很可能就导致一场严重的追尾事故。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根据工信部在制定新规前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涉及单踏板模式的误操作事故,增长率非常惊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肇事司机,恰恰是那些驾龄很长的老司机。

另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刹车灯问题。

在早期的很多车型设计中,当车辆仅仅是通过动能回收来减速时,系统并不会触发刹车灯。

这就给后方的车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危险。

后车司机只能通过肉眼观察前车和自己的距离变化来判断前车在减速,但没有了刹车灯这个最明确、最通用的信号,反应时间无疑会大大延长。

去年在深圳发生的一起多车连环追尾事故,事后的调查报告就指出,事故中的好几辆车都开启了单踏板模式,并且在减速过程中没有亮起刹车灯,这被认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终于出手了!明年起禁止单踏板默认模式,开车习惯要改了-有驾

这种“幽灵刹车”的行为,让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充满了不确定性。

正是因为这些日益凸显的安全问题和越来越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国家工信部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后,正式出手了。

从去年开始实施的新规定,并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要一刀切地“禁止”单踏板模式,而是要对它进行严格的“规范”,让技术创新回归到安全的轨道上来。

新规定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

第一,出厂时的默认设置必须是关闭状态。

也就是说,以后所有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在交付给消费者的时候,不能再把这种强动能回收的单踏板模式作为车辆的默认驾驶模式了。

车辆启动后,它的驾驶感受必须更接近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汽车。

如果车主确实了解并希望使用这个功能,可以,但需要自己主动到车辆的设置菜单里去手动开启。

这个改动看似很小,但意义重大,它保证了每个驾驶员在接触车辆时,都是在一个熟悉和安全的基础上开始的,避免了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地使用一种全新的、需要重新适应的驾驶逻辑。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强制规定了减速时刹车灯必须点亮。

新规明确要求,只要车辆的行驶减速度达到了一个特定的数值(0.7m/s²,这大概相当于我们日常中等力度的刹车),无论这个减速是由驾驶员踩下刹车踏板产生的,还是由系统自动的动能回收产生的,车辆的刹车灯都必须无条件地自动点亮。

这条规定,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幽灵刹车”的问题,它重新统一了道路上的“驾驶语言”,让所有车辆的减速意图都变得清晰可见,为后车司机提供了宝贵的预警时间。

这项新规的落地,体现了我们国家在面对汽车产业变革时的审慎和智慧。

它并非要扼杀创新,而是在为创新划定一条安全的底线。

技术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更便捷,而不是用一些反直觉的设计去挑战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安全本能。

油门管加速,刹车管减速,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则,是百年来全球汽车工业用无数代价换来的安全基石,它不应该被轻易颠覆。

这次的政策调整,正是为了确保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始终把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