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辆闪灵,成了“事故”的代名词,而这场事故,又一次把“辅助驾驶”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2025年10月3日下午,一则关于车评人陈震发生交通事故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块,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
官方通报很快到来:陈某负全责,双方均未涉酒涉毒。
这冰冷的句式背后,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信赖”的边界,在碰撞中粉碎
“当时,我开启了L2级别的辅助驾驶,车子能自动跟车,也能保持在车道内。”
陈震在随后的采访中,还原了事故发生前的场景。
他驾驶着这辆顶级豪华电动车,时速五六十公里,跟着前车平稳行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万无一失”的时刻,一个低头的动作,一个捡拾物品的瞬间,打破了所有平静。
“前车变道了,我的车竟然开始提速,冲过了路口,闯了红灯,直接撞了上去。”
车辆的数据记录显示,碰撞发生时,辅助驾驶功能依然在线。
那一刻,辅助驾驶是“助手”,还是“帮凶”?
数据反馈,撞击前的零点几秒,车辆有过减速动作,但这被陈震解读为“巨大的碰撞震动导致的刹车踏板震动”,他本人并未进行任何操作。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力感?
仿佛被卷入一场失控的漩涡,任凭科技如何强大,都无法挽回坠落的命运。
“少开”与“不熟”,埋下的隐患
这辆闪灵,对陈震而言,并非日常座驾,而是“为了体验世界顶级豪华品牌的电动车”而购入。
他坦言,自己平时更习惯驾驶国产车,并且认为国产“智驾”系统在同等环境下,极大概率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碰撞。
此外,他还承认,自己“没有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对这辆车的“智驾”能力边界,“并不太清楚”。
这几句看似平常的陈述,却揭示了问题的核心。
我们是否也常常如此?
对于不常接触的领域,或是新科技,我们往往抱着一种“差不多就行”的心态,缺乏深入了解的耐心。
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边界”模糊的辅助驾驶系统,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它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少开”与“不熟”,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足以酿成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人”是最终责任主体,这句警钟,谁能听见?
“目前的‘智驾’系统,还暂时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
陈震的这句反思,如同暮鼓晨钟,回荡在每个驾驶者的耳畔。
他承担了全部责任,并向对方致以最诚挚的歉意,承诺全力配合后续事宜。
“不同的车型,能力差异巨大。”
他强调。
这并非推卸责任,而是对现实的洞察。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辅助驾驶”视为同一类技术,它们的成熟度、可靠性,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都存在显著差异。
那么,作为普通驾驶者,我们该如何应对?
是应该拥抱科技,还是保持警惕?
笔者的经验是,技术,永远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而非取代人的主宰。
对待辅助驾驶,我们应抱持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
“不熟悉,就别用!”
这句话,简单粗暴,却直击要害。
当我们对一个系统不了解,或者在使用中感到系统表现得不够稳妥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果断放弃使用。
就像古人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车辆的“能力边界”,就像了解战场的地形,是安全驾驶的第一步。
“专注”,是辅助驾驶的“安全带”。
即使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跟车和车道保持,驾驶者的注意力也不能丝毫放松。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准备着,在任何一个微小的征兆出现时,都能迅速接管车辆。
这就像给你的“智驾”系统,系上了一条最牢靠的“安全带”。
车企的“告知义务”,不容回避。
它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车辆各项功能的真实水平,清晰、完整地告知消费者。
避免那些模棱两可的宣传,直面技术的局限性。
加强用户培训,让消费者真正理解,辅助驾驶并非“自动驾驶”,它需要的是驾驶者更精细化的配合。
一场事故,折射出科技与人性的博弈
回溯整个事件,从网友曝出的图片,到官方通报,再到陈震的采访和道歉,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而残酷。
那辆损毁严重的劳斯莱斯闪灵,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信赖”与“盲从”之间界限的一次血淋淋的拷问。
“科技的发展,往往跑在认知的最前沿。”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懂得科技的人,不会夸夸其谈,而是会审慎地去认识和使用它。
而那些对技术一知半解,却又盲目信赖的人,才容易被技术所伤。
这场事故,不仅仅是陈震个人的不幸,更是对整个汽车行业和所有驾驶者的一次深刻警示。
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自身责任的认知。
辅助驾驶,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但安全,永远是人类最朴素,也最坚固的追求。
我们不能让“智驾”的光环,遮蔽了我们对安全驾驶的基本认知。
每一次出行,都应怀揣敬畏之心,将安全铭记于心。
毕竟,在冰冷的机器背后,跳动着的,是鲜活的生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