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吐鲁番火焰山的地表温度窜上了70摄氏度。不是烤羊肉串,是一群汽车和工程师在跟大自然掰腕子。广汽和华为的高管齐聚这里,啃下了一场看似寻常、实则极“不寻常”的夏测硬仗,连官方测试车都提前曝光——这规格,喊一嗓子都能炸出几层涟漪。
这两家公司合作不是临时起意,从去年十一月签了战略协议,到今年盛夏一起钻进火焰山折腾新车,进度堪比赶高铁。广汽专门成立新公司撑这个项目,华为则直接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打包送过去,实现了“蹲班办公”。别管是谁,原单位的大门都成了走马灯,进出如风。两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组织结构都被揉成一团,连IPD这种集成开发体系都用上了,谁还敢说中国企业不会“合体”操作?
火焰山不缺故事,但这次不是西游记,是车企和科技大佬一起“破界共生”。两位领头人靳玉志和刘嘉铭本来到现场,前者死磕智能系统在高温下的稳定表现,后者盯着整车性能指标不放。一个掰着算子给控制系统做压力测试,一个捏着温枪研究驻车冷却,“各司其职”这词儿在这里有了新注解——不是各做各的,而是你端着锅我下着菜,一桌饭都能变成筵席。
司机和测试员喘着粗气,工程师脸上被太阳晒得像刚煎过的蛋饼,他们天天要跟温度计、数据表打交道。智能驾驶系统不信邪,要在这么烫的“铁板”上跑出水平。碰上一堆问题,测试团队一边拍脑袋一边查资料,你来我往,各种资源融合得像和面一样。整个夏测流程里,本来属于两个公司的研发节奏,现在是手拉手一锅烩。
徐直军和冯兴亚,两位董事长不仅站台,还给合作定了调。这种战略级的背书,不是简单“你供我买”,而是直接要骰子一起掷,让品牌和底层技术都绑定在同一个链条里。业内专家看了直点头,说这才是未来的智能电动车打法。科技公司的创新基因、传统车企的制造底子,碰到一起是“叠加”,更是新玩法的“化学反应”。
啃测试这种艰活,说是对合作模式的最好验证也不为过。IPD集成开发推进下,车还没量产,两家人的数据和标准早就搅到一锅粥了。从项目定义到验证,每步流程都能找到双方贡献的痕迹。谁都不用担心对面藏着小算盘,因为架构就鼓励你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用藏家底。
业内往往习惯把这种方式叫“嵌入式协作”。原来的壁垒在这里被拆得干干净净,广汽自己搞了新公司,华为则搬团队现场办公,大家的小算盘索性拿出来一起打。高温夏测里,双方直接撸到项目实处,把管理和技术都捏在一起,连测试车都是两家共同的“孩子”。
测试现场就是一个产业协作的微缩世界。自动驾驶芯片、感知系统、整车冷却方案,通通往极限条件里扔。谁家算法有短板,谁家结构耐不住烤,没藏着掖着,都得现场交账。工程师们不就是现代科技版的“孙悟空”,硬碰硬没得退缩。大家配合起来,干脆把IPD流程变成了日常,于是原本费时的流程被按下快进键,快得跟吹哨一样。
这种深度绑定,从细节到管理都够狠。广汽的人说,华为不光是合作伙伴,更是“再造新广汽的老师”。你说这是不是捧?其实说穿了,就是让你知道,谁会玩就跟谁学,谁技术厚就帮项目做主。这种认知上的反差,才是真正的破圈。
别看测试场景一地狼藉,结果出来就是一张漂亮答卷。启境汽车的首款车型,靠着这么一套独门打法,提前曝光,业内的风声已经快跑断腿。传统车厂和科技公司“你中有我”,要在智能汽车高端市场翻出新花,因为现在谁都知道这不是“拼价格”的年代,是比拼底气和模式的时候。
智能电动车这几年刀光剑影,广汽和华为这次不走寻常路。双方不仅技术上叠加,组织上也跟着共舞。有专家预言,这类深度协同操作会成为主流,未来谁家如果还在搞“你采购我研发”的套路,可能连报名资格都没了。
广汽做整机,华为做智能,项目公司做决策,两家人的桌子直接拼在一起。管理流程一步到位,资源共享不打折扣,所有核心技术和产品定义,都是先拍板后推进。这种效率,业内有人说是“启境速度”,但其实就是人心齐,泰山移。
双方合作的战略高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搞个新车”,而是彻底把旗下能力和资源重新编排。做了项目公司,实现了“合署办公”,IPD流程落地成型。火焰山的测试把合作模式过了一遍大考,后续车型不愁没底气。
从吐鲁番夏测这个节点往前追,你会发现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开启了新一轮“智造跨界”。曾经你是零件厂,我是主机厂,如今大家桌上摊开全口径资源,直接拼谁敢拼、谁会抢。科企、车企谁都不让谁,最终受益的是行业整体和消费者。
测试收官阶段,启境汽车的首款车型已然抢在前面落地,行业喧嚣声还没散,外界已开始讨论新模式和新范式。谁在市场里能跑得快、站得住,还得看合作模式到底能不能驾驭大潮。吐鲁番的烤瓷体验,没给一线团队留下太多舒适区,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新思路已经在那里生根发芽。
一句话总结:高温烧不化的,是两家企业的底子跟胆气。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