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比亚迪踩刹车不是减速,是为下一轮加速调档位,这点很多人没看明白。
有消息称,比亚迪今年 1-7 月卖了 249 万辆,还是国内新能源车市第一、比第二、三、四名加起来都多。
但 6 月国内销量 29.25 万辆、7 月 26.36 万辆,同比分别降了 7% 和 15.63%,不少人就说比亚迪 “卖不动了”。
说实话,这是只看表面数据没看门道。
重点是,你得看细分市场的变化:20 万以上车型的销量占比,今年前 7 个月比亚迪做到了 35%,去年同期才 22%。
就比如说汉 L,3 月上市后单月销量很快稳定在 3 万辆以上,要知道 2020 年汉刚推出时,月销破万都用了半年。
这说明什么?
比亚迪不是整体卖不动了,是在主动减少低价车型的产能占比,把资源往更赚钱的中高端市场倾斜。
以前靠海鸥、元 PLUS 走量,现在汉、唐、海狮 06 这些中高端车型成了主力,这种结构变化比单纯的销量数字有意义多了。
据接近西安工厂的人士透露,5 月底开始比亚迪就逐步减产,7 月底停了海鸥的一线生产线,把海鸥挪到四线和方程豹钛 3、汉 L 共用产线,还取消了夜班。
有人觉得这是 “产能过剩” 的信号,我想说,这其实是模块化生产技术成熟后的 “精耕” 操作。
以前比亚迪每个车型基本一条专属产线,淡季时产能利用率不到 70%,浪费严重;
现在合并产线后,四线的产能利用率从 72% 提到了 85%,而且零部件通用率提高了 30%,采购成本直接降了 8%。
不仅如此,弗迪电池的产能也在同步调整:今年把部分低容量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转向了更高能量密度的刀片电池,刀片电池在比亚迪全系车型中的搭载占比,从去年的 60% 涨到了现在的 75%。
说白了,减产不是收缩,是把低效产能砍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种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才是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今年 2 月比亚迪推出 “全民智驾”,本想复制当年 DM-i 的技术先发优势,结果长安、吉利、奇瑞很快跟着推出同类方案,没形成独有的护城河。
但实际上,这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是整个行业都遇到了 “政策卡点”。
有数据显示,今年 4 月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收紧了高阶智驾的落地政策,要求车企补充更多安全测试数据,小鹏、理想的智驾车型交付周期也从 1 个月延长到了 1 个半月。
再说,据小道消息,比亚迪和英伟达合作开发的下一代智驾芯片,已经进入测试阶段,预计 2026 年就能装车,现在的 “慢”,是在等政策窗口,也是在憋技术大招。
很多人吐槽仰望和普通比亚迪车型共用部分零部件,“没豪华基因”,刚上市时我也有这种顾虑,但看实际数据:仰望 U8 今年前 7 个月累计卖了 1.2 万辆,而同价位的奔驰 G 级,去年全年才卖 8000 辆,这说明市场已经用真金白银投票了。
而且比亚迪给力,一直在补豪华品牌的服务短板。
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建了 50 家仰望专属售后网点,比奔驰的 AMG 专属网点还多 12 家,还推出了 “上门取送车 + 终身免费基础保养 + 24 小时道路救援” 的服务包,这些都是豪华品牌该有的样子。
话说回来,豪华品牌不是靠 “堆料” 和 “讲故事” 就能成的,宝马、奔驰也是用了几十年的用户口碑才站稳脚跟,仰望才刚起步,给点时间,用户的体验会慢慢积累成品牌认知。
吉利今年的对标动作很激进,星愿瞄准海鸥、银河 E5 对标元 PLUS,4-7 月在 20 万以下市场还连续超过比亚迪。
不少人担心比亚迪的基本盘要丢,但实际上,这对比亚迪反而是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
20 万以下市场利润薄,比亚迪以前要兼顾 5 万到 30 万的全价位段,精力分散。
现在吉利来抢 20 万以下的份额,比亚迪正好可以把资源集中到 20-30 万的中高端市场。
就拿汉系列来说,今年前 7 个月销量同比涨了 40%,其中 25 万以上的高配车型占比超 60%,单车净利润从去年的 6000 元提到了今年的 8000 元,比吉利的 4000 元高了一倍。
这么一看,吉利其实是帮比亚迪 “减负” 了,让比亚迪能更专注于赚大钱的赛道,这种差异化竞争对双方其实是双赢。
最后总结
比亚迪踩刹车不是不行了,是从 “冲销量” 的上半场,转向 “赚利润、练内功” 的下半场。
下一轮新能源竞争,比的不是谁卖得多,是谁的成本控制得好、谁的技术能真正落地、谁的品牌能往上走。
比亚迪现在做的减产、调结构、补短板,都是在为下一轮比赛热身。
毕竟,一时的销量高低不算什么,能长期赚钱、长期领先才是真本事。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