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恐怕怎么也想不到,本想给别人一个下马威,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搬石砸脚”的国际闹剧。就在德国大众和日本本田的生产线相继陷入停滞后,欧洲的车企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居然开始排着队请求安世中国签字放行,那个远在荷兰的总部,瞬间被晾在了一边。
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压力,荷兰官员终于坐不住了,出来解释说,强行接管安世是“必要之恶”,是“无奈之举”。这话听着,怎么那么像小孩子抢了糖之后说的“我实在是太想吃了”?
这场风暴的源头,要从今年九月底说起。美国商务部率先发难,依据所谓的“50%规则”,将中国闻泰科技持股过半的子公司列为管制对象,而闻泰早就被他们钉在了实体清单上。美国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协同盟友,对中国的科技产业进行围堵。
荷兰方面心领神会,第二天就火速跟进。九月三十日,荷兰经济事务及气候政策部部长卡雷曼斯,援引了一部早在1952年就已制定的《物资供应法》,悍然宣布对安世半导体的荷兰总部进行接管,其全球三十个业务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甚至人事安排都被全面冻结。
紧接着,法院的判决更是离谱,不仅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CEO职务,还将其手中持有的股份几乎全部收走,只象征性地留下了一股,剩下的都交给了第三方托管。荷兰方面的意图昭然若揭:这家公司,从今天起我说了算。卡雷曼斯还在电视上振振有词,宣称此举是为了防止所谓的“技术外流”和“知识产权被掏空”。
可笑的是,荷兰政府的这些指控,连一丁点实在的证据都拿不出来。闻泰科技自2019年斥资36亿美元完成对安世的百分百控股后,作为母公司在集团内部调动资源,本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更何况,这几年来,安世非但没被“掏空”,反而在中国资本的加持下脱胎换骨。
当初中方投入的资金,不仅帮安世还清了所有欠款,还让其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飙升至今年的2.84亿欧元。专利申请数量更是从过去一年十几件,暴涨到今年的一百一十多件。靠着这股劲,安世在车规级芯片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越了英飞凌,坐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这家公司每年光是给荷兰政府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就高达1.3亿欧元。
最关键的一点,荷兰似乎完全没搞清楚,今天的安世,早已不是一家纯粹的“荷兰企业”。其生产命脉,已经牢牢地扎根在了中国。超过七成的产能在中国,东莞的封测基地承担了全球六成的业务量,上海临港的工厂每月能产出三万片十二英寸晶圆。荷兰抢走的,不过是一个空有研发职能的“壳”而已。
面对荷兰的公然抢劫,安世中国没有停留在口头抗议,而是迅速打出了三记精准有力的“组合拳”。
十月中旬,安世中国向全球一百三十多家顶级车企发去通知,宣布游戏规则要重写。第一条,所有合同必须与安世中国重新签订,以前跟荷兰总部签的,现在统统作废。这一下,直接釜底抽薪,断了荷兰总部的财路。
第二条规则更狠,所有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不仅巧妙地规避了可能来自美国和荷兰的金融制裁,还一举将中国的芯片提升到了“硬通货”的地位。宝马、大众这些巨头要想不断供,就得老老实实储备人民币。
第三条则堪称“绝杀”:中国客户的订单拥有最高优先权。国外客户不仅要排队,还得签下一份“产能波动风险”自负协议。说白了就是,我们国内有得用,你们可能还在干瞪眼。要知道,汽车芯片的替换认证周期长达数月,安世在全球汽车电子分立器件领域14%的份额,足以让任何一家车企不敢轻易说“不”。
这三条新规一出,全球汽车产业链应声震动。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瞬间静默,工人们被通知回家待命;墨西哥的本田工厂也停掉了CR-V混动版的生产线,导致该车型全球供应量的百分之十五受到影响;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更是发出预警,称这么下去,欧洲车企每月的损失将超过两百亿欧元。
这下轮到荷兰傻眼了。他们原以为切断对中国的技术授权就能拿捏住对方,没想到中国的工程师们在极短时间内就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了自主适配。
压力之下,荷兰的态度开始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十月二十一日,卡雷曼斯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寻求解决方案。到了十月二十七日,荷兰媒体开始放风,称官方将之前的行为辩解为“必要之恶”和“无奈之举”,试图为自己找个台阶下。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荷兰从一开始就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一是高估了自己对一家公司的控制力,以为抢了总部就能掌控一切;二是低估了中方的技术实力和反制决心;三是忽视了安世芯片在全球产业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地位。这场风波,不仅让荷兰的国际商业信誉扫地,更给全世界的企业家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在如今这个时代,真正的“命脉”,不是一纸注册文件,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产能与关键技术。商业合作讲的是契约精神,产业链稳定靠的是互利共赢,谁想玩政治手段干预商业,最终都得为自己的短视和傲慢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