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过,一座曾经举世闻名的工业之城,会陷入如何的困境?长春,这座曾被称为“中国汽车城”、以汽车工业为傲的东北核心城市,现在却似乎成了无法留住年轻人、激发不了活力的地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长春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可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现状能改变吗?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究竟有没有机会重新跑起来?
提到长春,谁还会不熟悉“一汽”这个名字?它可以说是长春的城市标签,街头跑的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无一不证明长春的汽车工业辉煌曾经何等显赫。可这种代表性的优势,在今天却像双刃剑一样,让长春困在原地。随着汽车行业遇冷,长春的经济发展也陷入了停滞。就像是一艘船,把所有货物都捆绑在“汽车”这一根索上,一旦汽车业摇晃,整艘船都必然风雨飘摇。更让人担忧的是,就连吸引年轻人的能力,长春似乎都没能拿得稳。年轻人跑去哪了?他们为何不愿驻足此地?长春是不是正在失去自己的未来?
先来剖开一个事实:长春的经济模式太依赖“汽车”了。没错,一汽是长春的“压舱石”,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汽车产业能扛起这座城市的过去,却没能解决它的未来。长春的汽车行业至今还停留在低层次的组装工作阶段,更高级的核心技术,比如新能源电池、智能驾驶,都需要从其他城市采购。别说追赶业界最前沿的发展趋势,连分一杯羹似乎都困难。与汽车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省份的发展势头。沈阳转型新能源电池领域,哈尔滨的航空航天技术也成了国际亮点,两地都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再看看长春,传统工业占主导,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显然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就有网友说:“贵社长春只适合养老,不适合打拼。”这种评价听起来扎心,但潜藏的道理却无法否认。长春的慢节奏生活或许让人舒服,但对那些打算努力拼搏、有着职业追求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有点不适应。
就说就业机会,长春的现状如何?互联网、文化创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这里表现得毫无生气,能真的吸引年轻人愿意留在这座城市发展的工作岗位少之又少。可以说,年轻人宁愿将目光投向沈阳、大连,甚至辗转到南方各市,也不看好在长春的未来。除了工作机会,这座城市能提供的“新鲜感”也乏善可陈。长春市区的商圈,还是那几个老样子,网红打卡地更是少得可怜。对年轻人而言,物质生活变得单调无趣,眼前的未来也一片灰蒙蒙。你能说,问题仅仅是城市吸引力不足吗?未必如此,更多的是工作前景和生活感受的叠加导致留不住人。
表面上的平静,并不能掩盖实际的问题。长春的年轻人少了,人口增长慢了,经济动力不足了,似乎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有些人甚至觉得没什么好指望了。市内像一汽这样的大企业虽然尚存,但革新变得迟缓,很多企业甚至还不愿意冒险尝试做新能源车型,只会跟行业潮流后头。长春的商圈看似车水马龙,实际上它们在吸引力上却有些力不从心。有媒体调侃过,长春的某些商场,一到饭点和旺季,倒是热闹得不行,可再往深想,这是消费人口少,还是市民没地方可去?这种状态很容易给人一种“假性繁华”的印象。而大背景上这些年东北的经济发展普遍缓慢,而长春更是受到区域经济萎缩的直接影响。整个地区就像冬天的冰面,再漂亮也是凝固的,而要重新跳跃起来,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有力的支点。
还有一点更扎心。如今的长春,连原本可以在北方城市蹭热度的“冷资源”,也没做到最好。哈尔滨每年一到冬天就靠冰雪经济大赚特赚,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标杆,而长春却始终跑不起来。有人不解:哈尔滨的冰雪能吸引全国游客,为啥长春有条件也没得效?其实原因很简单,核心竞争力不足。雪场基础、冰雪文化氛围、相关产业链配套都很一般,能增加吸引力的活动也没几个。如此一来,长春就算靠传统特色产业站稳根基,但在新领域、新资源、新经济面前,始终没打破沉寂。你能说它没有发展空间吗?错,问题不是空间问题,而是策略和执行力问题。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长春只能在低速状态保持现状时,一个反转悄然出现。从2020年开始,长春似乎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吉林省陆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意图唤醒长春的经济潜力,而这座城市也做出了重要的调整。在汽车产业上,长春正在试图打破依赖组装的现状,朝着新能源车型、智能驾驶领域发力。从投资力度上长春不仅扩大了“一汽”相关园区规模,还计划引入多个重大项目,比如电池制造技术研发、无人驾驶实验区等。更令人欣慰的是,长春开始尝试浅入互联网领域,开设了多个初创公司孵化基地,还陆续吸引了一些小型文创企业。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这已经是迈出的重要一步。
“冷资源变热经济”的幸福模式,长春也开始照搬学习。气象数据显示,长春每年的平均降雪量位居全国前列。长春市政府计划在冬季通过冰雪户外活动、景区开发以及节庆赛事吸引游客;更直接的,是学习哈尔滨搭建有特色的综合性冰雪文化基地、配套住宿和活动设施。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你会发现,从长春的几场新尝试来它甚至已经露出了一点东北经济转型的“乌托邦”味道。
所有转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涉及到一座传统一汽之城的模式转变。长春的进步虽然初见端倪,但尝试中还有许多障碍和问题急需解决。是新兴产业的局限性。长春的很多互联网和文创企业规模太小,配套设施远远跟不上。初创企业难以在短期内盈利,吸引投资的能力也不足,甚至有些企业熬不过两年就被迫关停。另“冷资源变热经济”的想法看起来很好,但受限于宣传力度和费用问题,长春的雪场、景区开发节奏显然比不了哈尔滨的马拉松战略。如果游客对“东北冰雪游”只有哈尔滨的认知,那长春还是难分一杯羹。更让人担忧的是,围绕传统汽车产业的尝试还面对着高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新能源车技术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团队支撑,但长春各大学毕业的工科学生或因为低薪问题另谋出路,或因重复低端工作的困境流失外地。这些问题似乎把长春的出路堵得严严实实。
问题真的解决了吗?不见得。长春的转型计划看似方向不错,但你浏览政府报告会发现,一些政策执行的效率非常低,甚至有时只能沦为一纸空谈。不难理解,因为转型所需资金量巨大,而投入的回报又需要漫长的时间。一些急于求利的企业可能短期内不会与长春深度合作。而对比沈阳、大连这些发展迅速的城市,长春的步伐确实显得慢,让人着急。长春需要的不仅是改革胆量,更是彻底扭转传统思维框架的方法。但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其难。
对于长春这座东北老工业城市的现状,有人感慨它的工业“基因”固然强大,但新兴产业却步履蹒跚。,你觉得长春会是一座再度复兴的城市吗?还是说,它的未来早已被沈阳、大连这些城市“抢走”了呢?如何从今天的瓶颈点跑出来?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