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结束后,汽车圈里有一个数据让人有点看不懂。
奥迪、一汽-大众、广汽本田这些曾经不可一世、动辄年销百万的品牌,居然在销量表上“消失”了,直接被归入了“其他”。连名字都听不见了。与此同时,比亚迪一个季度卖出去55万辆车,几乎快赶上南北大众和丰田加起来的销量。更有意思的是,五菱,一个靠卖几万块的微型车起家的品牌,也活得比那些豪华品牌都滋润,20万台的季度销量,让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体面,全靠它撑着。
这也太魔幻了吧?一边是外资品牌销量下滑得仿佛从悬崖上跳下去,另一边是自主品牌不仅全面抬头,还越战越勇。比亚迪、五菱、奇瑞这些名字,怎么突然成了中国车市的“新主角”?而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外资车企,怎么一下子就“塌”了?
我们先把这些数据捋一捋。说外资品牌塌了,不是夸张。比如通用汽车,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三个品牌加起来,一个季度才卖了12万台。东风日产呢?它已经彻底被挤出了主流品牌排行榜,连露脸的资格都没了。奥迪?销量下滑得更离谱,连ABB(奥迪、奔驰、宝马)的圈子都快站不稳了。而奔驰、宝马呢?表面上看它们还在硬撑,但实际增速早就跟不上大盘了。
反观自主品牌,比亚迪就不用说了,一季度55万的销量,已经是中国市场的“杠把子”。奇瑞虽然没比亚迪这么猛,但靠出口国际市场,依然稳稳站住了自主品牌第二梯队的位置。五菱呢?虽然主打低端市场,但凭借极致性价比,它用20万台的销量证明,便宜车也能很能打。
光看这些数字,确实挺吓人。尤其是外资车企,动不动就是腰斩甚至三四成的下滑幅度。销量的塌方背后,利润一定更难看。可问题是,这些数据到底是行业性现象,还是结构性问题?传统车企真的被逼上绝路了吗?新势力和自主品牌看上去的强势,能撑多久?
先说外资车企的坍塌。这事儿其实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外资车企的主要问题在于两点:市场节奏没跟上,产品竞争力被碾压。比如通用、福特这些美国车企,之前几年押注的都是燃油车,而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0%。比亚迪靠DMI混动系统打下的市场,根本不是这些车企能反应得过来的。再比如大众,虽然有ID系列电动车,但无论是技术、续航,还是价格,都比不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混动系统。所以你看,大众中国的销量加起来都干不过比亚迪,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外资车企的成本结构太“古典”了。燃油车的整车毛利率一向不低,但新能源车就没这么“滋润”了。电池成本高,研发投入大,这些都让新能源车企的利润被压得很狠。而外资车企起步晚、动作慢,新能源转型的成本更高。比如奥迪、奔驰这些豪华品牌,为了追赶新能源的风口,大量烧钱搞研发,可销量又上不去,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于是,利润下滑,销量也跌,陷入了恶性循环。
再看自主品牌。它们的数据确实亮眼,但亮眼的背后,也有隐忧。比亚迪一季度能卖出55万台,主要靠的是强大的性价比优势。DMI混动技术加上自家电池,既能兼顾续航,又能把成本压到最低。这种打法在短期内无疑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新能源车的硬仗并不止价格一条路。比亚迪现在的市场份额确实高,但未来能不能守住,还得看它在高端市场的表现。而目前来看,它的高端品牌腾势,跟理想、蔚来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奇瑞就更典型了。它的国内市场表现,其实是不如吉利和长城的,靠出口“墙外香”才撑起了销量。但国际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奇瑞未来靠低价优势还能吃多久,真不太好说。
新势力这边,则是另一番动态。理想目前算是赚到了钱,但它的“奶爸车”定位能不能持续拉新用户,还得打个问号。而小鹏、蔚来这种仍在亏损的新势力,虽然销量在增长,但距离真正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蔚来,今年的亏损幅度已经让资本市场开始质疑它的现金流安全了。
总结一下,现在的汽车市场确实“变天”了,但很多表面上的数据,其实没那么吓人。比亚迪、新势力的强势,背后是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大趋势。外资车企的下滑,则是转型不及预期的苦果。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表面上强攻,但未来的挑战也一点不少。
所以,这些看似魔幻的数字,其实只是行业变革期的常态。谁都别高兴太早,谁也别失望太快。关键是接下来几年,谁能抓住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谁能在竞争中做出差异化来。如果说现在的“变天”是序幕,那么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