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辆车加速太快可能成为安全隐患? 公安部近期发布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小于5秒的默认状态。 这意味着那些动不动就标榜2秒破百的“性能怪兽”,今后在公共道路上必须收敛锋芒。
为什么要把5秒作为分界线? 对比一下就知道,普通家用SUV的零百加速普遍在7秒以上,标续版特斯拉Model 3的成绩是6.1秒。 真正能达到5秒内的,在燃油车时代多是宝马M3、保时捷911这类豪华性能车或超跑。 如今电动车让大马力变得廉价,30万级别的小米SU7 Max就能输出673匹马力,堪比200多万的保时捷Panamera Turbo S。 瞬间爆发的巨大扭矩对普通驾驶者而言难以驾驭,特别是缺乏经验的新手。
新规并非禁止高性能,是要求车企将“温和起步”设为默认模式,把“狂暴模式”留给用户主动选择。 这种做法其实已有先例,小米为SU7 Ultra设置了300公里“新手期”限速140km/h,并需通过官方赛道考核才能解锁全功率。 争议在于,有车主认为这是“付费阉割性能”,甚至催生了“代刷300公里”的灰色产业链。
与加速性能配套的是踏板误踩防护。 新规要求纯电动和插混车具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当系统探测到前方有障碍物而驾驶员误踩油门时,会自动抑制动力输出。 这一规定直指单踏板模式的风险:驾驶员可能因长期依赖能量回收减速,在紧急情况下混淆踏板。
事实上,市场监管总局在2023年就因“为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可能增加误踩加速踏板风险”等问题,召回超过百万辆特斯拉汽车。 新国标明确,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允许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
刹车灯的逻辑也被重新规范。 此前在动能回收减速时,刹车灯不一定点亮,容易误导后方车辆。 新标强制要求当减速度大于1.3米/秒²时必须点亮刹车灯。 测试显示,这能让后车驾驶员反应时间缩短0.2秒,追尾风险降低41%。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持续多年,如今工信部终于出手整顿。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直指其“强度不足、断电失效、识别操作难”等风险。
新规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确保在任何状态下都能从外部直接拉开。 一些车企已开始调整:宝骏云海、五菱星光S回归传统门把手,问界M8采用半隐藏式设计并增加机械解锁装置。 沃尔沃EX90则通过“触控+物理拨杆”设计,电子失效时向上拨动即可解锁。
车内操作同样被规范。 新规要求保障运行安全相关的操纵件,如挡位、灯光、喇叭等,应装备实体操纵件。 这直接针对特斯拉取消转向灯拨杆和换挡杆,以及一些新势力将车窗除雾等关键功能深埋多级菜单的设计。 想想看,在高速行驶时还要分心在触摸屏上寻找除雾按钮,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针对越来越大的车载屏幕,新规规定行驶速度超过10km/h时,驾驶员侧显示屏应关闭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 那些在尾灯上设置交互显示屏的行为也被限制,要求车辆行驶状态下向外的电子显示装置必须关闭。 这无疑是对那些在路上播放标语或动画的“整活”车主的直接约束。
电池安全新国标更是堪称“史上最严”。 GB38031-2025标准将热扩散测试要求从“5分钟报警”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 这意味着电池包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需在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超过60℃。
新规还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用直径30mm的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电池包三次,模拟复杂路况下的潜在风险。 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电池经历300次快充后仍能通过短路测试“不起火、不爆炸”。 有工程师透露,这些规定让一些车企不得不重新设计底盘,研发费用大幅增加。
智能驾驶的宣传乱象同样被规范。 工信部要求汽车厂家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不得使用“智驾”“高阶智驾”等可能引起误解的字眼,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一些品牌已迅速将宣传文案中的“智驾”改回“辅助驾驶”。
这些新国标的出台节奏极快。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截止至明年1月10日,正式发布后仅给6个月缓冲期。 电池安全新标则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已获型式批准的车型需在2027年1月1日前符合要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