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50秒不到的时间,一台方盒子SUV在浙江国际赛车场呼啸而过,把克尔维特C7和迈凯伦570S甩在了后视镜里。
那一刻,解说员声音都有点破音——不是因为车快得不可思议,而是因为大家压根没想到,这玩意儿长着个硬派越野脸,却能用纯电身份把赛道刷成自家院子。
后来我才知道,它叫iCAR超级V23。
可这故事,要从沙漠说起。
在珠峰脚下的黄沙中,这家伙又跑出了量产纯电SUV最快登顶纪录——2分38秒34。
这数字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就像彩票号码,但懂车的人会明白,这意味着它不仅能冲弯杀直道,还能爬坡、吃沙,甚至面对100%坡度的大G坡都跟遛狗一样轻松。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造它的人,是不是脑袋被风吹大了?
回到发布会现场是在芜湖,那天灯光打得有点刺眼,可新车出来的一瞬间,全场年轻人的眼睛比镁光灯还亮。
去年老款V23靠设计圈粉,今年全新的超级V23则直接用性能拉满肾上腺素。
一口气119项升级,五款车型齐发,价格却卡在12.28万-17.48万元区间,让不少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人,当晚开始盘算贷款方案。
我忍不住先盯上了两驱超级运动版。
后置185kW电机、300N·m扭矩,比老款多出85kW和120N·m,说白了就是同级“腿最粗”的选手。
而501巅峰性能版更狠,在此基础上再塞一个150kW前置电机,总功率335kW,你随便踩一下电门,都感觉耳膜要被推爆。
当然,有些朋友会吐槽:“动力强,不代表真好开。”
但事实是,它那套i-AWD鬣蜥四驱系统的反应速度几乎可以跟你脑神经同步,根据每个轮子的附着力实时调配扭矩。
这种能力放在复杂路况下,就等于帮你请了一位脾气暴躁但技术超群的副驾驶——永远抢先一步救场,不允许失误发生。
外形细节也做了微妙调整,比如三段式红色装饰条上的“S”标识,从前脸一直延伸到尾标,好像怕别人不知道它很凶;尾部加的小书包九宫格刹车灯,又透着那么一点玩心。
接近角43度、离去角41度的数据看似枯燥,其实背后的意思很简单:别管石头还是沟壑,它敢去,你敢坐就行。
内饰方面,我承认第一次摸到翻毛皮方向盘的时候,有一种想立刻找个山路试试BOOST模式的冲动。
同级最强232PS/t推重比让零百加速跻身4秒俱乐部,而那颗专属按钮就像游戏里的终极技能键,让人有种“不按亏一天”的错觉。
不过厂商这次也学乖了,全系标配8.8寸液晶仪表+15.4英寸中控屏,并且支持CarPlay、HiCar、CarLink三大主流互联协议,加上DeepSeek语音系统,说话比喊朋友接电话还顺畅。
有人问我,为啥现在很多新能源品牌喜欢搞这种“既能撒欢越野,又能温柔通勤”的设定?
其实答案很现实——年轻消费者想要的是边界感模糊的生活方式。
一周五天安静上下班,两天假期变身泥地玩家,最好还能偶尔带父母出去兜风,看起来稳重体面。
所以产品必须够全面,否则只能躺进二手市场等拍卖价砍半。
站在行业角度看,iCAR这波操作挺聪明。
他们没有单纯卷续航,也没傻乎乎堆配置,而是通过平台化(i-SWIFT雨燕架构)和多元化性能组合,把方盒子SUV这个小众品类往“大众乐趣工具”方向推进。
从设计爆款到同级性能顶流,只用了9个月,这转型速度堪称汽车圈短跑冠军。
当然,也有人怀疑这种高性能策略是不是噱头,因为绝大多数用户买回去并不会天天飙圈速。
但问题来了,如果连做梦都不给空间,那生活还有什么劲?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赛博版车型,《银翼杀手》味儿十足的哑光银漆面,在现场舞台灯下泛着冷金属质感,与幻境白内饰形成奇怪又迷人的碰撞。
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穿越到了未来某个霓虹闪烁、人工智能掌控交通的大都市。
而且这些都是原厂合法改装件,对喜欢彰显态度又懒得折腾的人来说,就是福音包邮送上门。
所以,当晚走出展馆时,我脑海里浮现的问题只有一个:如果真把它开去参加下一届环塔拉力赛,会不会彻底颠覆大家对新能源SUV脆弱娇气的偏见?
毕竟,以目前的数据表现来看,无论铺装路还是碎石滩,它已经证明自己不是摆拍宠物,更像一只披着西装外套的小钢炮猎犬——平日听话懂事,需要的时候咬合力惊人。
至于我要不要入手?
嗯……只能说,如果哪天街角便利店旁停了一辆灰银色的小方盒,上面沾满泥点,还隐约闻得到焦糊味,大概率就是我刚从郊区回来。
而你呢,会愿意花十五六万换一次随时切换人生剧本的机会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