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烧掉21亿研发,这家公司凭什么喂饱半个车圈?

咱们每天打开手机,扑面而来的都是新能源车打架的新闻。今天这家发布会吊打一切,明天那家降价背刺老车主,后天又有大佬激情对喷,热闹得跟菜市场抢白菜一样。大家都在赌,谁是下一个特斯拉,谁又是下一个恒大汽车。

但这个赌局,普通人其实看错了重点。

真正的牌桌上,闷声发大财的,往往不是台前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车企,而是藏在幕后,给所有“明星”递铲子、送弹药的军火商。车企可能今天还是王者,明天就得去PPT里缅怀青春。但只要这个行业还在烧钱往前拱,卖核心零部件的,就能一直稳坐钓鱼台。

三年烧掉21亿研发,这家公司凭什么喂饱半个车圈?-有驾

最近刚敲钟上市的联合动力,就是这么一个狠角色。当大家还在为理想、小米的销量欢呼时,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爆款车的心脏和大脑,很多都刻着联合动力的名字。

这就是商业的魔幻之处,你以为你在第一层看神仙打架,其实人家在第五层卖神仙装备。

想搞明白联合动力这种公司牛在哪,得先颠覆一个认知:造车,尤其是造新能源车,早就不是过去那种一个螺丝钉都自己拧的苦力活了。

现在的车企,特别是新势力,越来越像一个产品经理团队加一个顶级营销公司。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定义产品、搞好设计、做好用户体验,以及最重要的——把车卖出去。至于车里面最复杂、最烧钱、最需要技术积累的那部分,比如电驱、电控、电源这些构成动力系统的“三大件”,交给专业的供应商才是最高效的选择。

这就好比你开一家网红餐厅,你的核心竞争力是菜品创意和装修风格,而不是非得自己去养猪种菜。最高效的模式是找一个牛逼的中央厨房,让它把半成品甚至准成品“喂到嘴里”,你只需要完成最后一步烹饪和摆盘,就能保证口味稳定、上菜飞快。

联合动力,扮演的就是这个新能源车界的“超级中央厨房”。

它把电机、电控、电源这些玩意儿,从单一零件做成了一个高度集成的“动力总成”模块。车企拿过去,咔咔一装,最核心的动力部分就解决了。这对于那些想要“快种快收”的新品牌来说,简直是天降福音。

三年烧掉21亿研发,这家公司凭什么喂饱半个车圈?-有驾

自己从零搞研发?得先组建一个几百上千人的博士团队,然后烧个几十上百亿,花个三五年,还不一定能搞出什么名堂。市场窗口期就那么短,等你磨磨唧唧搞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直接买联合动力的成熟方案呢?省钱、省时、省心,性能还有保证。这笔账,但凡脑子没被门夹过的老板都会算。

所以你看,理想、小米、广汽、长城这些国内一线品牌,甚至连沃尔沃、大众、保时捷这种国际大牌,都成了它的客户。2024年国内新能源销量前10的车企,8家都跟它有深度合作。

他们图什么?图联合动力的股票代码吉利?图它老板长得帅?

别闹了。

商业合作的本质,就是图个确定性。在新能源车这个前一秒天堂、后一秒地狱的修罗场里,一个稳定可靠、性能强大、还能陪你一起快速迭代的核心供应商,就是最大的确定性。

三年烧掉21亿研发,这家公司凭什么喂饱半个车圈?-有驾

当然,想当所有人的“中央厨房”,门槛高得离谱。这碗饭不是谁都能吃的。联合动力能坐上牌桌主位,靠的是两个字:烧钱。哦不,是四个字:疯狂烧钱。

看财报就像看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联合动力的报告里,最扎眼的就是研发投入:3年,砸了超过21个亿,养了一个18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其中一半以上还是硕士博士。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它在牌桌上玩的是德州扑克,每一轮都毫不犹豫地“All in”。在技术驱动的行业里,研发投入不是成本,是门票,是活下去的唯一指望。你今天省下的每一个铜板,都会变成明天对手抽你耳光的巴掌。

这种“瞎积薄发”式的投入,给联合动力换来了一道深不见底的技术护城河。

当别人还在纠结400V平台的时候,它已经把400V和800V平台的技术方案都做成了模块化货架,客户想怎么搭就怎么搭;当别人还在为某个特定车型定制开发时,它已经能覆盖从A00级代步小车到D级豪华轿车,从纯电到增程混动,从乘用车到大货车的所有需求。

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是个军火商,你不仅卖步枪,你还卖手枪、冲锋枪、狙击枪、火箭筒,甚至连坦克和战斗机你都有成熟的图纸。不管客户想打巷战、丛林战还是沙漠战,你都能立刻掏出一套解决方案。

这就是平台化的力量。它把非标的、定制化的技术难题,变成了一道道标准化的选择题。这不仅让客户爽,更让自己爽。研发效率极大提升,边际成本急剧降低。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结果:联合动力在第三方供应商里,做到了电控第一、电机第一。这个“双冠王”不是自封的,是真金白银的市场份额砸出来的。

三年烧掉21亿研发,这家公司凭什么喂饱半个车圈?-有驾

这钱烧的值吗?烧出来的壁垒硬吗?

硬得跟前男友的心一样。

拿下国内市场,只是故事的一半。联合动力真正让人觉得可怕的,是它早就把触角伸向了全球。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咱们的汽车供应链企业,就是给国外品牌做做代工,赚点辛苦钱。但这套老黄历在新能源时代早就翻篇了。联合动力不仅拿下了Stellantis、捷豹路虎这些老牌巨头的订单,还在欧洲、东南亚直接拿到了电驱系统的定点项目。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不是在给别人打工,而是在输出技术和标准。

这背后的逻辑转变是颠覆性的。过去,是海外巨头带着技术和图纸来中国建厂,我们学习、模仿、追赶。现在,是我们的供应商带着自己的技术方案,去竞标海外车企的下一代核心平台。

商战就是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在燃油车时代,我们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那个。但在新能源车这个全新的擂台上,我们利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训练场,硬生生练出了一批像联合动力这样的世界级拳手。

它的海外收入,近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50%。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实力的溢出。当全世界都意识到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时,他们会发现,最成熟、最完整、性价比最高的供应链,就在中国。

三年烧掉21亿研发,这家公司凭什么喂饱半个车圈?-有驾

这次IPO,联合动力要募集的资金,说白了也是为了干三件事:扩大产能,继续投研发,搞数字化。翻译一下就是:建更多的厂,招更多的博士,买更牛的系统,准备接全球更多的订单。

这盘棋下得很大。它不是要在某个局部战争中取胜,而是要成为这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那个谁也绕不开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当然,把话说回来,联合动力的未来也并非一片坦途。

它最大的风险,恰恰也来自于它最大的优势:深度绑定。它的业绩和头部车企的销量紧密挂钩,一旦大客户打个喷嚏,它这边可能就要刮台风。而且,技术路线永远存在颠覆的可能,谁也无法保证今天的王者,不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但至少在当前这个时间点,联合动力的故事,给所有在资本市场里沉浮的人提了个醒:

别总盯着那些在风口上飞的猪,它们可能飞得很高,也可能摔得很惨。真正值得研究的,是那些在风口下面,不动声色建起一座又一座风力发电站的人。

他们不讲故事,他们只相信物理。而商业世界里,最硬的逻辑,往往就是物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