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电动车市场,正在发生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
过去大家一聊起电车,话题总是绕不开特斯拉的降价风波,或是比亚迪又推出了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
但现在,有一款车在很多人还没怎么注意的时候,就已经悄悄地在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里站稳了脚跟,甚至改变了一些大家默认的规矩。
这款车就是吉利的星愿,一款去年十月才正式上市的小型电动车,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的销量已经突破了四十万台,并且连续好几个月都坐上了全国同级别车型的销量冠军宝座。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了,在一个六到九万块钱的市场上,它既没有像其他品牌那样搞伤筋动骨的价格战,技术上也没有什么颠覆性的突破,它到底是凭什么能卖得这么火爆?
又是谁,在悄悄地重新定义我们对一辆经济型电动车的期待?
我们先来看看吉利星愿是怎么做的。
它的定价策略非常巧妙,覆盖了六万五到九万五这个区间,这恰好是很多年轻人购买第一辆车,或是家庭增购一辆代步小车时最关注的预算范围。
但它最聪明的地方,并不是把起售价定得有多低,而是通过产品配置的组合,让你觉得多花一点钱是完全值得的,甚至会觉得占了便宜。
举个很实际的例子,星愿推出了两个续航版本,分别是310公里和410公里。
有意思的是,它把310公里续航的“梦想版”和410公里续航的“自在版”都定在了七万六千八百元。
面对同样的价格,一个是基础配置,一个是更长的续航,绝大多数消费者自然会倾向于选择能跑得更远的后者,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选择题。
紧接着,它又推出了一个只贵五千块的410公里“自由版”,在这个版本上,把双联大屏、电动尾门、副驾驶储物抽屉这些通常在更高级别车型上才有的配置,全部都给你装上了。
这笔账大家心里都算得清楚,多花五-千元,续航里程不变,但日常用车的便利性和科技感却得到了质的飞跃。
这种感觉,就像是点了一份普通套餐,店家告诉你加五块钱就能把里面的青菜换成大虾,很少有人会拒绝这样的升级。
吉利没有强迫你接受低价低配,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你自己心甘情愿地选择了体验更好的产品,这就是它高明的地方。
星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建立在对竞争对手的深入研究上。
在它所处的市场里,最主要的对手就是比亚迪的海鸥和元UP,这两款车都是非常有实力的产品。
面对海鸥,星愿打的是一场“差异化”的竞争。
海鸥的优势在于比亚迪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成熟的三电技术,而且全系标配了四个安全气囊和ETC,在安全性和基础便利性上做得很好。
但海鸥的定位是一款标准的四座小车,空间相对紧凑。
星愿则抓住了这一点,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它虽然和海鸥同属一个级别,但车内却设计成了五座布局,这意味着在需要应急的时候,后排可以多坐一个人,实用性大大增强。
更让人意外的是,它还在车头设计了一个七十升的前备厢,这个在同级别小车里极为罕见的配置,让你放一些零碎物品或者刚买的生鲜食品时,可以和后备厢的行李完全隔开,非常方便。
在乘坐舒适性上,星愿的后悬架也采用了比海鸥更复杂的结构,能更好地过滤掉路面的颠簸。
所以,当海鸥主打“精品代步小车”的时候,星愿告诉消费者:“我不仅能代步,还能满足你偶尔全家出行的需求,空间更大,坐着也更舒服。”
而面对比亚迪元UP这款小型SUV时,星愿又换了一种打法。
元UP作为一款SUV,它的优势在于更高的车身姿态和更大气的外观,看起来更有安全感。
但为了控制成本,元UP在一些智能化配置上做出了取舍,比如没有配备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星愿则反其道而行之,把智能化体验作为自己的核心卖点。
它搭载了与魅族深度合作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这套系统的流畅度和界面设计,在同价位的车型里几乎找不到对手,操作起来就像一部高端智能手机一样顺滑。
你可以通过语音助手来控制导航、音乐,甚至是查询信息,而且它的OTA在线升级功能,意味着车辆的系统可以像手机一样不断更新,增加新功能、优化体验。
老车主不需要换车,就能享受到最新的软件服务,感觉车子一直在“成长”。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元UP给的是一个SUV的“外在形态”,而星愿给的是一个智能汽车的“内在灵魂”。
对于越来越看重科技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来说,一个聪明好用的车机系统,其吸引力可能丝毫不亚于一个高大的车身。
吉利星愿的热销,背后反映的是吉利集团一套成熟的平台化战略。
通过在银河等多个系列产品中共享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吉利有效摊薄了研发和生产成本。
省下来的这部分钱,并没有简单地变成利润,而是被巧妙地“返还”给了消费者,体现在了更低的售价和更高的配置上。
这就打破了过去行业里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便宜的小车就必须是简陋的,各种功能都得缩水。
星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便是在七八万的价位,消费者也同样可以拥有过去十多万甚至二十万级别车型才有的舒适和智能体验。
这种做法,精准地抓住了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主流消费群体的真实需求。
这部分消费者,他们购车预算有限,每一分钱都希望能花在实处。
他们可能不追求品牌的虚名,也不需要那些花哨但很少用到的前沿科技,但他们非常在意日常使用的每一个细节:车机是否卡顿、空间是否够用、配置是否实用。
星愿正是通过满足这些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需求,赢得了他们的信赖。
当然,星愿也并非十全十美。
它的最低配版本配置确实比较基础,甚至连LED大灯和后视镜自动折叠这样的常用功能都没有,这显然是为了引导消费者去购买配置更高的版本。
此外,它全系都没有标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未来几年辅助驾驶功能可能成为行业标配的大趋势下,这可能会成为它的一个短板,容易被竞争对手抓住机会进行攻击。
但总体来看,星愿的成功,不是因为它在某一项技术上有多么领先,而是因为它真正读懂了普通消费者的内心。
它用丰富的配置作为吸引点,用扎实的续航打消用户的里程焦虑,再用持续的OTA升级来增强用户的持有价值。
它没有试图去颠覆整个行业,但它让所有人都看到,好用不贵也可以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在六到九万这个价格区间,星愿真正挑战的,并不是某一款具体的车型,而是人们心中那种“代步车就应该将就”的传统观念。
它让大家明白,即使预算有限,我们依然有权利去追求一个更有品质、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