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济南号”下水那一刻,真是有点刷新认知,造船本身已是“大手笔”,但比亚迪偏要玩点不一样的,把混动技术从新能源汽车搬到船舶上,这跨度,够大
比亚迪不造燃油车,人人都知道。习惯了电动,混动这些标签印在车身上,造船这事,还真不太有人关注。但你想想,全球化已经卷到海上物流,谁能把效率做到极致,谁就能抢占先机。所以,连船都省油还带电,细细一算,这背后逻辑,直接能打动航运圈
“济南号”——第八艘汽车运输船,比亚迪造的。现场画面热闹,船体庞大,蓝白涂装极有未来感。9200车位,一船扛下10万辆级的出口大盘。这船装的不是车,是中国制造的底气。但最抓眼球的地方,还是动力系统。最新的LNG双燃料动力+比亚迪自家箱式电池柜,传统航运公司看到这,估计都要琢磨下“节能减碳”难题怎么解
船上的照明、机械,甚至运输设备用电,不用再烧油。电池组直接顶住,碳排放的数值比国际老牌船企低出一大截。比亚迪玩混动,不是简单带个电池,这套方案往航运业里塞,明显就是在刷新标准。国际航运协会的数据,在碳排放管制升级的路径上,能提前五年甚至七年一步到位,别人还在为明年的新规苦苦挣扎
传统滚装船装卸汽车那节奏,慢得能让人打哈欠,三天,也就是72小时,“济南号”只要两天,48小时。自家船队,自动泊位分配,三维扫描定位,码头调度全自动化,一环接一环,像流水线一样,把装车时间直接摁下来。弹指间,效率就多出40%。同一条航线,别人只装一趟,比亚迪能多跑一趟,年出口量直接拉上天
最有意思是,比亚迪连配载方案都讲究。多层甲板动态分配,车型混装不是吹牛。下甲板托住大型SUV,上甲板塞满小型轿车,一艘船能装下海豹、海豚、元PLUS,满满当当,车位利用率逼近100%。以前外国公司的滚装船,能用上的空位没多少,不但能装,运得还省钱
日租金一台12万美元,国际船公司不是随便亏。可是价格暴涨,车企利润马上见底。比亚迪这个自建船队,运输成本直接降了三成,还能把欧洲航线时间从45天缩到30天,又快又稳。要不是船多货多,哪能这么玩
一些车企连造船都不敢提,怕的是不划算,怕的是送不起那么多车。年出口不到30万辆,船队经济效益根本不显。而比亚迪,出口盘子已经碾上去,全产业链闭环成型。泰国工厂造右舵车,直供东南亚,本土基地造左舵车,直接从大船送到欧洲,管控全流程,没有被动抢舱位的压力。别人还在码头排队,比亚迪自家船早就开出去。行业说白了,谁能有产业链和船队闭环,谁才有底气谈全球竞争
运力更大,速度更快,碳排放提前达标。比亚迪不只是造车牛,整套海运供应链也能自己玩。经济效益赶上了,整个外贸竞争都不一样。中美欧三地卷出口,拼到底其实就是拼运输。看到比亚迪船队一条接一条下水,整个行业气氛都变了。自己把物流搞定,比别人省事,还能便宜点。这种模式,别的车企还真跟不上
效率和成本降下来,真正敢投巨资自建船队的也不多。上汽、一汽也能玩,其他家还远远不够格。比亚迪不是第一个造船的,但把混动和运输节能做成标杆,这波创新确实很“卷”。未来中国制造拼的不是造车本事,背后的全系统供应链才是硬实力。全球市场看着比亚迪搞自建船队,接连推混动船型,谁还敢说我们“只会组装”
其实这种做法,正是国内产业链升级最实在的案例。跨界整合,大手笔投资,节能减排提前实现,供应链闭环稳如老狗。别人还在算运输和能耗账,比亚迪已经在用新技术让航运进入下一个周期。国产车往外送更快更准,不受国际航运公司约束,出口量直接撑起来。挺直腰板,这才是高质量发展该有的样子
有网友说,比亚迪连船都卷进去了,这船下水,是不是以后连飞机都要造?玩笑归玩笑,但造船玩混动,节能高效又降本,这种创新模式,已经没人敢小看。下个十年,有本事的厂商不只是会造产品,更能把产业链控制到国际核心赛场。比亚迪,不只是一家车企,更像个全球制造业新标杆
看完“济南号”下水,各种感慨,国内造车企业步步向前,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把效率和价值都做到顶。自建船队换来的,不是单纯“省钱”,是全产业体系的升级。整个行业被拉动,市场信心自然足,现在的中国制造业,别人看不懂都习惯了
文章只为传播正能量,分享发展新案例。内容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会认真核查修正。欢迎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支持小编继续努力。祝各位有船有车,生活一路顺风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