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特斯拉的人,多半懒得看国产新能源
上周在修理厂蹭茶,隔壁工位一个老马(做底盘调校的)一边拧螺丝一边嘀咕,说他遇到的特斯拉车主啊,大多连国产新能源店门都没进过,“我不了解中国企业?我还不了解中国人吗”,这话是原封不动转述,听着有点拗口,但意思挺直白。二三十万预算,不想碰BBA,又要纯电,他说他们眼里就剩特斯拉了。
我倒是试过不少车,包括几台Model 3和Y,电耗低、操控灵活这些优点没啥争议,可真要细抠底盘用料,我还真没觉得它比一些自主品牌厚道多少。老款Model 3那套塑料摆臂,我记得当时师傅还拿手敲了两下,“咚咚”空响,全系也没有可变阻尼悬架,更别提双腔空气悬挂。有些二十来万的国产车,全铝悬挂、CDC电磁减震、空气悬挂早就上了——你说用料好,这结论我是想不通。
操控呢,它确实偏运动感,但那种硬朗在烂路上开久了后排乘客脸色会变差。我去年带家里老人去郊区摘桃子,一路乡道坑洼,他们坐后排直喊腰酸腿麻。这种设定适合喜欢激烈驾驶的人,可对日常舒适性要求高的家庭就未必是“好底盘”。能把舒适和操控兼顾好的车型不是没有,只不过名字不能乱提,不然又有人扣帽子说站队。
再聊“三电”。很多人夸它省电,其实轻量化+小巧车身+低风阻占了一大半功劳。这事儿技术难度并不高,只是国内厂商卷配置卷得厉害,大屏、多音响、电动座椅全堆上去,自重飙升,续航掉了只能加大电池补回来。我在群里看到有人测,小鹏MONA M03那台,用更宽胎、更长车身,还跑出了比某款特斯拉更低的百公里耗电,这说明思路不同而已,并非谁一定领先谁落后。
安全性和操控性方面,特斯拉确实有顶级水准,这是公认。但吹到底盘用料、电耗优势,就显得方向有点偏。如果换个角度想——假如现在市场上一辆售价26万多的新车,用的是62度磷酸铁锂,没有800V平台,快充一小时多,高阶智驾选装6.4万且体验一般,没有仪表屏HUD外放电影遮阳帘驻车雷达360影像,更别提座椅按摩或空气悬挂……如果标的是吉利或者比亚迪,你会买吗?答案恐怕心里都有数。但换成那个“T”字标志,它就能卖到榜首,这就是品牌光环的力量吧。
还有人爱拿“彩电冰箱大沙发”挤兑国产新能源,好像配齐这些机械素质就一定差似的。我朋友开的某款自主纯电SUV,没有所谓“大沙发”,内饰甚至很克制,但三年下来动力系统一次毛病都没出过,高速超个卡车干脆利落。他笑说,同样简洁设计,在国外品牌叫极简,在国内品牌就被骂简陋,这双标玩得溜啊。
前阵子我们楼下邻居的小Y去做保养,因为刹车片磨损严重提前换,他跟技师闲聊才知道,那批次零件价格比同规格国产件贵了一倍多,还必须原厂。他回家翻账本的时候叹气,说以后可能要考虑第二辆备用通勤小车,“省心、省钱,也不用总惦记充桩位置。”话音刚落,他媳妇端着切好的西瓜出来:“先吃瓜,再选吧。”这事儿最后不了了之,人嘛,总是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摇摆着走。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