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只要一聊起汽车,大家伙儿的话题都离不开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
什么比亚迪、蔚来、理想,一个个都跟开了挂似的,新技术、新设计层出不穷,把好多过去在中国市场上横着走的外国大牌子都给整不会了。
很多人都在说,那些合资车、进口车的好日子是不是到头了?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讨论的时候,有一个在中国待了六十年的“老熟人”——丰田,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多大动静,但你要是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这家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巨头,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大变革。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地改个款、降个价那么简单,而是从根子上开始变了。
咱们先说说丰田以前给大家的印象。
一提起它,很多人脑子里马上就会蹦出“皮实耐用”、“省油”、“开不坏的神车”这些词儿。
那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词,可以说影响了一代甚至两代人。
靠着这个金字招牌,丰田在中国卖出了超过两千五百万辆车,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买车不光看你耐不耐用,更看重车子聪不聪明、够不够酷、是不是电动的。
面对这个全球最复杂、变化最快的汽车市场,丰田意识到,再守着老一套肯定是不行了,必须得彻底换个活法。
这个新活法,丰田自己总结成了一句话,叫“立全球,更中国”。
这话听着有点官方,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丰田还是那个世界级的公司,但我现在要把重心彻底偏向中国,要变得比中国人还懂中国人。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最实在的一个变化,就是他们把新车研发的“决定权”交给了中国团队。
以前,丰田在中国卖的车,基本上都是全球统一设计的,最多根据中国路况调一调悬挂,或者加点镀铬装饰。
现在不了,他们成立了以中国工程师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以后要造什么样的车,车里要有什么样的功能,比如超大中控屏、好用的智能语音助手、甚至车里K歌的功能,都由最了解中国用户的这群人说了算。
这等于说,未来的丰田车,很可能就是从中国人的需求出发,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
除了把研发大权交出来,丰田还开始跟咱们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为了省成本,好跟国产车打价格战嘛?
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考虑是,丰田看明白了,如今中国的汽车产业链是全世界最完整、最高效的。
从一颗螺丝钉到一个复杂的芯片,在中国都能找到最好的供应商。
跟这些本土企业紧密地绑在一起,不仅能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还能学到很多新技术,这对于丰田的全球发展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可以说,丰田已经从过去那个高高在上的技术“输出者”,变成了一个虚心向中国市场学习的“参与者”和“汲取者”。
当然,大家最关心也最爱吐槽的,还是丰田在电动车方面的动作。
眼瞅着咱们的国产品牌在纯电车领域一路狂奔,丰田却好像总慢半拍,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它的混合动力。
很多人都觉得丰田这是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了。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可能恰恰是丰田的精明之处。
丰田的策略,不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纯电动上,而是多条腿走路,搞“全都要”。
他们认为,未来能源的形式不会是单一的。
你想想,在咱们国家,南北气候差异那么大,东北的冬天,纯电车的续航里程打个对折是常事,这让车主多焦虑?
还有那些跑长途的大货车,拉一趟货可能要好几天,难道中间要花好几个小时去充电吗?
考虑到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丰田的选择是:纯电动车我肯定要搞,而且旗下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已经在上海成立了专门的新能源公司来发力;但同时,我技术成熟的混合动力车,能很好地解决续航焦虑,依然有巨大的市场;更长远的,我还要布局氢燃料电池技术。
这次在上海的进博会上,丰田就展示了和中国重汽合作开发的氢燃料重型卡车,这车已经在一些地方投入实际的物流运营了,加氢就像加油一样快,非常适合商用场景。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激进,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变革期,或许是一种更稳妥、更具长远眼光的智慧。
除了技术路线的调整,丰田还在努力让自己的品牌形象变得更温暖、更多元。
他们提出了一个叫“TO YOU”的理念,意思是要为每一个具体的人去造车,而不只是面对一个模糊的大众市场。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丰田是怎么做的呢?
一方面,他们持续在中国推广一种叫“福祉车”的特殊车型。
这种车专门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士设计,比如座椅可以自动旋转伸出车外,方便他们上下车。
这种车可能销量不大,也不怎么赚钱,但它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部分群体的出行痛点,让汽车这个冰冷的工业品,充满了人性的关怀。
另一方面,为了吸引追求个性和驾驶乐趣的年轻人,丰田也把它的高性能运动品牌GR引进了中国,像GR YARIS这样的小钢炮,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丰田不只有“买菜车”,也有能让你热血沸腾的“驾驶者之车”。
一边是充满温情的关怀,一边是释放激情的驾驭,丰田正试图撕掉过去单一的“中庸”标签,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看,丰田在中国这六十多年,尤其是最近几年的这场深刻变革,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
它说明了,在中国这个全球汽车产业的“震中”,任何一个跨国巨头都不能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了。
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足以改变一个全球性企业的战略方向。
丰田的这种主动求变,放下身段,深度融入本土的做法,对于其他外资品牌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它的存在,也让整个市场更加多元化,当大家都在比谁的屏幕更大、谁的加速更快时,丰田依然在强调品质、安全和技术的务实推进,这也提醒着整个行业,汽车作为一种要使用很多年的耐用消费品,那些最基础的价值,或许才是穿越时间周期的根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