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看到“丘吉尔座驾重生”几个字,第一反应就是牛啊,这不妥妥地活在历史叙事和机械艺术的交叉点上吗?但我总想多问一句:一台几十万英镑的“复刻车”,它究竟复刻的是什么?是对于经典的致敬?还是高级韭菜园里又一茬?又或者说,这玩意到底是在让谁兴奋?
路虎这次整出了个“Classic Defender V8 Churchill Edition”,宣称灵感全程致敬,从原汁原味的青铜绿,到座椅那啥皮,甚至连仪表盘上的小表都要讲丘吉尔喝酒的故事,所有细节都像是在咬着牙复述历史。但我不由得想,这种“精雕细琢”的还原它到底是在满足情怀,还是为标价服务?
现在流行这么一句老话:“买得起的都不会开,想开的买不起。”这台Defender复刻版,卖近三十万英镑,算起来人民币小两百六十多万一辆。哪怕只限量十台,这么大价钱搁那儿,比原车还值钱一百倍。可问题是,不少人买回去恐怕不是去野外撒欢,更多就应该是展厅、收藏夹、车库打卡。甚至有些买家压根不是路虎迷,更不是越野颅内高潮群体,他们只是在找一个炫耀圈层的门票。
说到这儿,我忍不住拿“复刻”这个词玩味一番。现在什么都爱复刻,什么都可以搭个纪念“文化”的便车,旧酒装新瓶,顶多给瓶蒙个布换个标签。可你这Defender一“致敬”就是几十万英镑,谁能负担?它的经典,到底是属于大众的热爱,还是富人的装点?
再说了,这“致敬丘吉尔”的故事如果没有高超的营销包装,光一个“二战首相专属”你敢开价这么狠?历史归历史,车归车,纽带是可以讲,但别当提线木偶玩儿。市场不是傻子,故事讲太多变成段子也就那回事。
当然,如果深究这个“复刻”到底牛在哪,必须承认有它厉害的地方。比如原车“UKE 80”是英国的国家级信物,美学、纪念意义拉满,再看车本身,V8、400马力、ZF变速箱,实力绝对不拉垮。内饰比起原来的“板凳+铁皮”,已经进化成奢华小VVIP包间。用复古的皮包扶手,用“为丘吉尔定制香槟”表情怀,这些做得很地道也挺绝。你说它不是艺术品吧,它还真就够格悬挂在豪宅、博物馆甚至NFT背景墙上。但艺术品和商品的那条线到底在哪?
其实,咱们都有点自知之明,这种产品一出来就不是为“开拓荒野”的普通人整的。普通人望望新闻、刷刷朋友圈也就图一乐,评论骂两句、酸两句再多也不提鞋。路虎官方早就明牌儿了:我就是做给“你们买不起但是会讨论”的那波人,用意很简单——要么你羡慕,要么你记住,下次如果有啥便宜的Defender周边,你也许会花个千八百买着玩儿,头脑里留下我的名字就行。这种“显贵性”,其实就是大师级营销。真正买单的呢?也许心底压根不关心什么丘吉尔,老爹笔记本记着的Sixties摇滚和V8轰鸣才是梦想的配音。
你说这车牛吗?还真牛。如果你真热爱越野、真信仰机械、真懂那段历史,这十台车里哪怕你能摸上一下、合张影,也是件能吹一辈子的事。但换句话说,这种情怀到底是谁的?是丘吉尔的?是路虎的?还是英国历史、汽车工业的共同体?到头来也许全都不是,而只是买家的个人收藏柜一页注脚,是一种“我有你没有”的标签自嗨。
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情怀的本质到底在哪?很多时候情怀不是等价于票子的,情怀是你在加班赶末班地铁时看到一辆锈迹斑斑的老Defender,心里突然一震的那种冲动,是夜深喝点小酒、哥们聊起老车那会儿的心头火苗,而不是摆放在恒温恒湿展览柜里的那几台孤独的百万收藏。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念品吗?需要。人总归需要回看和纪念一些伟大的时刻,不管是技术的突破还是历史的人物。但我们也得分清,纪念未必要买单,致敬不等于为“挂个纪念牌”支付天价智商税。更何况,这玩意只卖十台,还不是“仅此一家、独一无二”,下回路虎想拍个“伊丽莎白女王纪念版”不也能照猫画虎?
我再反问一句,当经典被消费成了一项“金融投资”或者圈层粉饰,它还剩几分原味?当年“UKE 80”送给丘吉尔,不是为了涨价,也不是因为他能倒腾出多少IP,而是真正的敬意。如今,限量、皮革、时钟、酒、油门和英镑的游戏,总让人觉得故事里少了点“朴实”,多了点“套路”。
但别说社会复杂了,套路也算人家路虎的本事。技术活做成艺术、情怀变成标签、铁皮战车穿上定制服,放在当下的世界,这不是挺无可非议的吗?有人把钱花在这里就和有人愿意充皮肤一个道理,“你有钱,你开心”,归根结底和咱平头百姓无关。看个热闹,长点见识,说不准哪天咱也能靠一条新闻内容火一把,这也是一种乐趣。
回头想想,我们常说经典难再。不是说没人有本事“复刻”,而是早就没人愿意为经典咬牙生活。今天,说到底,复刻版Defender更多也只是一个可以点赞的谈资。它让一段老去的历史有了新的出场方式,但现代人跟它之间的连接,恐怕永远不如修车工老李手下那台陪他跑了三十年的残破Defender有烟火味。
所以呢,三十万英镑的复刻灵感,注定只属于少数人。大部分人会在屏幕前围观、做梦、自嘲,然后继续骑电动车上班。可没关系,有些东西并不是非要拥有才能爱上。你喜欢Defender,它跑在你心里,比哪儿都坦荡;你喜欢丘吉尔,随便翻翻他的八卦,也能让你生活多点味道。
最后,我觉得这类“复刻”其实是现代社会很真实的一面镜子。一边是技术进步和历史尊重,另一边是营销推手和名利共舞,“限量”“纪念”这些词,已经成了消费主义新宠。但无论外头吹得多么天花乱坠,经典到底沉淀在人心里,是属于所有人的向往,而不只是一小撮人的炫耀。
楼上路虎能“复刻”丘吉尔的座驾,我们也许更应该问一句:属于我们的“UKE 80”在哪里?那些陪我们一块流汗、撒野、追梦的老东西,那些见证我们成长和坚持的“座驾”,或许并不闪亮、也不昂贵,但它们装着的回忆和热爱,却比任何限量编号都更有血有肉。所以别光盯着新闻里的天价奇观,有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只要你还记得,就不会消失。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