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那个冻住了能让北方汉子怀疑人生的隐藏式门把手,要被工信部一纸公文拍回去了。
这事儿闹腾了好几年,简直是汽车圈一场自导自演的大型行为艺术。
车企们一个个假装自己触摸到了未来,结果把自己和用户都给整懵了。
折腾到最后才发现,最牛X的设计,还是你奶奶都能一把拉开的那种。
当工信部那个征求意见稿一出来,我耳朵里全是BGM。
那动静,是无数北方车主在寒风里,对着车门一边哈气一边骂娘的声音。
最后汇聚成四个大字:干得漂亮!
更骚的操作是,政策风声刚出,特斯拉的设计总监就说,他们在重新设计门把手,目标是更“直观”。
这话说的,太有灵性了。
潜台词不就是承认以前的设计不直观,反人性嘛。
非得等到美国那边收到一百多起投诉,国内因为这玩意儿出的事故率暴涨47%之后,才想起来要“直观”?
这哪是幡然醒悟,这分明是被人按着头,在安全红线面前表演了个原地忏悔。
假高级,真忽悠
隐藏式门把手,只是这场大型荒诞剧的开胃菜。
紧接着,特斯拉在新版的ModelY里,主动把全景天幕给砍了。
这操作直接让一众信徒傻了眼。
要知道,这块大玻璃曾被吹成是通往诗和远方的任意门,是新能源车豪华感的象征。
现在特斯拉自己把它当成“减配福利”送给了北美车主,当地网友一片叫好,说“这不是减配,是史诗级升级!”。
可怜咱们这边的车主,为这块破玻璃愁了好几年,连个说“不”的权利都没有。
我开过特斯拉,也开过国产新势力,对这种所谓的“科技感”设计简直PTSD。
当年他们吹这块天幕,说能让我躺在车里看星星。
可现实是,在北京,一年能看见星星的日子,比我钱包鼓起来的日子还少。
更多的时候,我抬头看到的是灰尘、鸟屎和前车的尾气。
到了夏天,那玩意儿压根不是天幕,就是个巨型放大镜。
聚光发热,主打一个物理超度,烤得我头皮发麻,感觉天灵盖都在冒烟。
为了这个所谓的“开阔视野”,我一个尊贵的车主,活得像个货车司机。
自己掏钱买铝箔遮阳帘,夏天贴上,秋天撕下,车里搞得跟个移动烧烤摊似的。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官网上卖的遮阳帘,一套860块。
我花几十万买你的车,还得再花钱给你设计上的“亮点”打补丁,这叫什么事儿?
还有那个取消了所有物理按键的中控大屏,当年一出来,多少人喊着“极简主义”、“未来座舱”。
那叫极简吗?那叫偷懒!
那叫把本该工程师在实验室里干完的活,粗暴地甩给了正在高速上开车的用户。
你想调个空调风量,得在屏幕上划拉半天,眼都快瞎了。
这要是旁边突然窜出来一辆“老头乐”,你猜是你的手指快,还是大爷躺下的速度快?
这种把安全当儿戏的设计,居然还被当成行业标杆抄了好多年。
科技的外衣,省钱的内裤
为什么这些反人性的设计会大行其道?
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革命,而是一场登峰造极的成本控制。
隐藏式门把手,号称能降低风阻。
可对续航那点微乎其微的帮助,跟它在紧急时刻变成“夺命锁”的风险比起来,简直就是个笑话。
全景天幕的成本优势就更明显了。
业内人士早就扒干净了,一块高强度夹层玻璃,成本也就1500块左右。
而一个传统的、能打开的、带遮阳帘的天窗,成本少说也得3000块起步,复杂的甚至上万。
车企用廉价玻璃替代了复杂的机械结构,省去了电机、排水槽、遮阳帘机构。
每辆车轻轻松松省下几千块。
然后把这个省钱方案包装成“豪华体验”,告诉你这能让你更亲近自然。
这感觉,就像你去饭店吃饭,老板把你的碗撤了,给你一张荷叶,说这叫“回归本真”,顺便还要加收你10块钱的“意境费”。
至于取消物理按键,更是把省钱做到了极致。
一个物理按键,从开模、测试手感到保证耐用性,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而把所有功能塞进一块屏幕里,只需要程序员写代码就行,后期升级改功能也只是个OTA的事。
这么一搞,整个座舱的成本能降下来30%左右。
车企的账本是漂亮了,利润上去了。
可增加的驾驶风险呢?全由车主来承担。
在这些精明的算计面前,所谓的“用户体验”和“高端定位”,一戳就破。
中国车主,不吃这一套了
美国车企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搞双标,在咱们这推行有缺陷的设计,也是算准了早期的中国市场吃“科技感”这一套。
觉得搞点花架子就能把钱挣了。
但他们没算到的是,市场会变,消费者会醒,竞争对手更不会手软。
中国车企早就看透了用户的痛点,没跟着瞎起哄。
比亚迪的海豹,就没用全隐藏式门把手,而是用了半隐藏的,还特意加了物理解锁,就算全车断电也能从外面打开。
问界M8更直接,在官网上把“断电能开”当成核心卖点来宣传。
就连定价不到10万的宝骏云海,也直接用了传统的非隐藏式门把手。
宣传上不谈虚的,就告诉你“要回归便利和安全的本质”。
这些做法,不仅让用户买账,也给那些还沉浸在“教你做车”美梦里的美国车企,上了生动的一课。
车是用来服务人的,不是用来炫技的。
现在的市场环境早就不是几年前了。
当小米把价格打到21.59万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抢蛋糕了,是直接把桌子给掀了。
紧接着蔚来的乐道一出来,更是连桌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这种刺刀见红的肉搏战里,谁还跟你聊什么虚无缥缈的“设计美学”?
活下去,才是唯一的KPI。
当市场竞争还不足以让某些傲慢的车企低头时,监管的铁拳就来了。
工信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对全隐藏式门把手说“不”。
为整个行业的野蛮生长划下了一条清晰的安全底线。
政策一出,效果立竿见影。
特斯拉火速表态要重新设计,其他还在玩“炫技设计”的车企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
有消息说,一些车企已经在考虑给全景天幕标配电动遮阳帘,给车机系统增加物理快捷键。
这些,都是政策推动下的积极改变。
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现在全隐藏式门把手被禁了,越来越多车主的呼声开始指向了集成度过高的中控大屏和无法打开的全景天幕。
这些打着“科技”旗号,实则让用户糟心的设计,也该改改了。
结语
对咱们中国车主来说,监管部门的这次出手,意义远不止是禁掉一个有毛病的设计。
它更像是一个宣言,为“汽车到底该怎么服务人”定下了一个基调。
我们以后不用再被“双标”对待,不用再为那些华而不实的“炫技”去买单,去承担本不该有的风险。
这,才是真正让人安心的“升级”。
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聪明的消费者,需要奋进的企业,更需要一个敢于亮剑、为安全兜底的监管体系。
那个靠几个花哨概念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