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拿着特斯拉中美工厂的数据说事儿,搞得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数据本身很刺激:同一个老板,同一款车,同一个架构,上海工厂一个工人一年能干出47辆车,加州那边呢?
20辆,一半都不到。
更扎心的是,我们工人的平均薪酬,只有人家的17%。
很多人一看就上头了,要么是义愤填膺,觉得这是赤裸裸的剥削;要么是扬眉吐气,觉得咱制造业就是牛批。
兄弟们,冷静点。
这事儿你要是只看到“效率高、工资低”这八个字,那基本就掉坑里了。
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性价比”的温情故事,而是一场关于“生存空间”的残酷战争。
你以为这是个数学题,其实它是个历史题。
我们先把镜头拉远,看看历史的玩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世界最靓的仔是谁?
是底特律的汽车工人。
他们拿着高工资,享受着完善的福利,开着自己造的肌肉车,简直就是美国梦的活体代言人。
那时候的日本汽车工人呢?
在丰田、本田的工厂里,搞什么“精益生产”,效率高得吓人,但工资水平跟美国同行比,那也是个弟弟。
当时美国人怎么看日本人?
跟我们今天看某些数据的心情差不多:一群勤奋得有点可怜的家伙,靠压榨自己来换取市场。
结果呢?
历史狠狠地抽了底特律一记耳光。
日本车凭借着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硬生生把美国三大巨头的市场份额蚕食得千疮百孔。
日本人当年拿的“低工资”,本质上是一种投资,是整个日本汽车产业在积蓄弹药,准备对全球市场发动总攻。
每一分被“压抑”的薪酬,都转化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更疯狂的研发投入和更广阔的渠道铺设。
这不是资本家黑心,这是国家层面的产业战略,是一种“延迟满足”的集体无意识。
现在看特斯拉这个事,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所谓中国工人的高效率和相对低薪酬,本质上是一个“养蛊模式”的必然结果。
你必须明白,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效率奇迹,并非仅仅是工人的功劳。
它背后站着一个我们独有的、被“内卷”千锤百炼出来的超级怪物——全世界最完整、最变态的供应链生态。
我给你讲个冷知识炸弹:决定一个现代化工厂效率上限的,往往不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有多快,而是你的供应商离你有多远。
在加州,马斯克可能要为了一个芯片或者一个座椅支架,等它坐着飞机轮船穿越半个地球。
而在上海临港,他需要的任何一个零件,大概率可以在方圆几百公里的“包邮区”找到不止一家供应商,而且这些供应商为了抢订单,能卷到什么程度?
今天下单,明天就能给你送到产线上。
这种“小时级”的响应速度,才是上海工厂效率飞天的底层密码。
这是一种被我们自己人之间残酷竞争所淬炼出的、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系统性优势。
所以,这个效率差,首先是供应链效率的碾压。
我们的工人,是站在一个已经武装到牙齿的工业巨兽的肩膀上。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是整个长三角、珠三角无数个席地而坐开会、吃着盒饭加班的草台班子,用命给你卷出来的配套体系。
再来看薪酬。为什么只有17%?这里面有两个逻辑。
第一,是发展阶段的“历史欠账”。
我们的人均GDP和美国比,本身就有巨大差距。
要求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薪酬水平直接对标世界第一强国,这本身就不现实。
这就像一个20岁的年轻小伙,非要跟一个功成名就的50岁大叔比存款,没啥意义。
我们更应该看的是薪酬的增长率,而不是绝对值。
第二,也是更核心的一点,就是我前面说的“养蛊”。
在一个极度内卷的市场里,价格战是唯一的通行语言。
特斯拉的Model Y在中国卖得比美国便宜那么多,真的是马斯克发善心吗?
当然不是。
是因为他一回头,后面乌泱乌泱站着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甚至还有小米这种随时准备跨界打劫的。
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抢食吃,谁敢把价格定高了,谁就第一个被踢出局。
这种残酷的内部竞争,把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压得像纸一样薄。
车企没赚到超额利润,自然也无法向下传导给工人和供应商。
所以,这个“低薪酬”,一部分是被内部的“自己人”给卷掉的。
我们每个人,作为消费者,享受着低价产品带来的福利,其实都在不自觉中,为这个“高效率、低回报”的循环投了一票。
本质来看,这个数据对比,揭示的不是谁比谁更勤奋,而是两种不同文明模式的对撞。
美国代表的是一种“高成本、高利润、高消费”的成熟型社会,整个体系像一台精密的老爷车,看起来很拉风,但到处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轻易动不得的零部件,比如强大的工会、复杂的法律体系、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工作生活平衡”的政治正确。
而我们呢?
我们是“低成本、快迭代、全产业链”的野蛮生长模式。
我们的优势在于,没什么历史包袱,一张白纸好画图。
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不计代价,可以把效率和执行力拉到满格。
我们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创业公司,每个人都在为KPI而奔波。
所以,别再简单地为“效率超2倍”叫好,也别为“薪酬仅17%”鸣不平。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高兴或者悲伤的结论,这是一个冷静的、甚至有点冰冷的事实。
它说明我们已经把“成本和效率”这个旧世界的武器,玩到了极致。
但代价就是,我们自己卷自己,利润留不下,消费拉不动,陷入一个“高增长、低体感”的怪圈。
真正的挑战在于,当我们用这套“七伤拳”打法把对手的市场都抢过来之后,我们自己怎么办?
总不能永远靠着“性价比”活下去吧?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当年的美国汽车工人一样,理直气壮地享受自己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把它作为下一轮竞争的弹药。
这道题,比造一万辆电动车,要难得多。
我们这些普通人,看着自己的账户,再看看这些宏大的数据,也只能发出一声哭笑不得的感慨: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