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新闻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数据,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国内某头部新能源车企,今年第一季度卖了将近20万台车,单季度营收破了五百亿,但净利润却是负的,亏了四个多亿。你想想,这都快冲到“年销百万台”级别的车企了,居然还在亏?这么看起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吗?新能源车企这几年赚不赚钱,和传统燃油车那套逻辑完全不一样。要看清楚背后的门道,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步步拆开看看这数据,到底是“正常的亏”还是“亏出问题”了。
先捋捋这几笔账。营收500亿,净亏4亿,看着像个黑洞,但仔细一算,净利率只亏了不到1%。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卖出去一台车,亏不了两千块。这跟前几年新能源车企动辄三四个点的亏损比起来,其实已经算相当“克制”了。再往前翻翻账本,你会发现很多车企前几年是每卖一台亏一万甚至两万,要不是资本市场“养着”,大概早就没人敢干了。
可问题是,车是越卖越多了,价格战也打得响彻云霄,怎么反而还在亏?细看成本构成,你就能明白其中的玄机了。造车这事儿,最烧钱的几个环节,一个是研发,一个是供应链管理,再加上前期的工厂建设和渠道铺设。新能源车企赚没赚到钱,得靠“摊薄成本”来判断。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前面投了一大笔钱造工厂、搞研发,这笔钱虽然是一次性支出的,但你没法一次摊到所有车上,得靠后续的销量慢慢“摊平”。所以,一旦销量起来了,总会有个节点,这笔钱就“回来了”。但在这个节点之前,账面上的亏损看着会很吓人。
再看这家车企的研发投入,光今年一季度就砸了40多个亿。这是什么概念?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已经接近10%了,而传统车企一般只有2%-3%。更关键的是,这钱还不是花在现阶段的车型上,而是投到了未来的技术和产品里。比如,全新的电池技术、更高效的智能驾驶芯片、下一代平台架构,甚至一些完全颠覆性的东西,比如换电或者无线充电。你说这算“乱花钱”吗?其实也不是。新能源车这行,本质上拼的就是技术壁垒,谁先跑出来,谁就能逼着别人跟着你的节奏走。所以,这种高研发投入,虽然短期看着亏,但从长期看,等技术落地,毛利率就能回来。
当然,光砸钱还不够,还得看“砸得值不值”。咱们拿特斯拉当参照,毕竟它是公认的新能源车行业标杆。特斯拉在Model 3上市之前,也是连续亏了十几年,账面亏到让人怀疑人生,但它的每一笔研发投入都在为后来的规模效应打基础。到了2022年,特斯拉的毛利率已经逼近30%,每卖一台车赚到的钱,比很多传统豪华品牌都多。
那再看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潜力?其实有些数据已经能看出端倪了。比如,这家车企推出的最新车型,在价格战里还能保住稳定的订单增速,说明消费者对它的产品认可度还不错。再比如,它的单车毛利已经稳定在20%左右,跟一线豪华品牌比虽然还有差距,但相比很多新势力只有个位数的毛利率,已经算是“能打”的水平了。
不过,这里还得提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价格战。新能源车行业今年的价格战有多激烈,大家都清楚。这轮降价潮,不光特斯拉在拉低整个行业的价格中枢,国内一票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也在拼命跟进。表面上看,降价是为了抢市场,但本质上,这种“打薄利润换规模”的打法,其实是在争夺未来的主动权。因为新能源车不同于传统燃油车,它的后市场价值更高。简单来说,车卖出去之后,软件订阅、OTA升级、能源服务,这些都是额外的盈利点。所以,当下的价格战,看着像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对真正有技术储备、有生态基础的企业来说,其实是在提前清场——谁能熬过这轮低利润周期,谁就能吃下下一阶段的蛋糕。
但也不是所有亏损都能算“战略性亏损”。如果一家车企光靠价格战抢客户,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储备,那它的亏损就很危险了。因为它熬不过去,一旦市场回暖,技术领先的企业会迅速把它甩开。所以,亏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亏了钱,但没换来未来的竞争力。
再回到那个初看吓人的数据。这家车企亏损看着挺扎眼,但拆开来看,主要是因为它的研发和扩张节奏太快,账面上的钱赶不上投入的速度。好消息是,只要它的销量和毛利率能继续稳定在现在的水平,等摊销完前期成本,盈利也就不远了。而且,这么高的研发投入,已经在产品上逐渐体现出来了,这说明它“砸”的钱是有效的。
所以,看到这些吓人的数据,不能只看账面亏损,还得看它亏在哪、为什么亏、未来能不能扭亏。新能源车行业的逻辑本来就跟传统车不一样,谁先把短期的“量”做起来,谁就能在长期的“质”上占据优势。这事儿,拆开来看,你会发现很多动作其实是有章法的。
最后说一句,看企业财报的时候,别只盯着净利润。亏损不可怕,关键是亏损之后它要走哪一步。如果它能利用好这轮价格战拿到该拿的市场,做好未来的技术储备,那账面上的亏损,也许只是一个过渡期的代价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