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功勋工厂落幕!上汽大众南京基地转型背后的万亿级产业跃迁
当最后一辆帕萨特驶下江宁生产线,当3000名员工接过"N+1"的安置信封——这座见证中国车市黄金年代的工厂,正以一场体面退场,揭开合资车企电动化转型的悲壮与新生。
一、关停疑云:从德媒爆料到官方“优化”回应
2025年7月,德国《商报》一则“大众将关停南京工厂”的消息引发震荡。报道称,这座2008年投产、年产能36万辆的基地将于年底关闭,成为大众在华首个完全关停的整车工厂。面对舆论沸腾,上汽大众两度回应:
首次否认:“生产销售正常运行,报道不准确”;
二次定性:承认“产能调整与生产网络优化”,将资源整合视为“战略落地一环”。
矛盾表态背后,是工厂实际停产的既定事实——7月初已完成最后一批帕萨特生产,设备正拆运转移。
二、关闭动因:燃油车退潮与城市进逼的双重绞杀
1. 新能源浪潮下的燃油困局
销量腰斩:上汽大众年销量从巅峰200万辆(2018年)跌至114.89万辆(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55%;
主力车型溃败:南京工厂主产的帕萨特、斯柯达速派等燃油车,在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市场中节节败退。
2. 城市扩张中的“囚徒困境”
地理桎梏:工厂位于南京江宁核心区,随城市发展被住宅区包围,物流受限、扩建空间归零;
转型成本:改造成电动车基地需重建智电体系,成本远超新建工厂,且无法解决用地紧张。
“这不是失败,而是对时代变化的理性妥协。”——产业分析师张明指出。
三、员工安置:转型阵痛中的温情答卷
面对3000名员工的去留,上汽大众推出分层方案:
异地转岗:优先调配至扬州仪征工厂(朗逸生产基地),保留原薪资福利;
提前内退:50岁以上员工可领85%基本工资退休;
主动离职:正式工获“N+1”补偿(工龄满1年补1个月工资),部分开放海外工作机会。
虽有中年技工面临再就业难,但方案被业内评为“合资车企关厂安置标杆”。
四、战略棋局:大众的“断腕”与中国的跃迁
• 大众的电动化豪赌
关闭南京工厂是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关键落子:
产能重置:产线迁往宜兴电动车基地,与小鹏合作车型加速投产;
资源聚焦:安徽新能源工厂获百亿注资,ID.系列产能提升至60万辆/年。
• 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链爬升
南京工厂的谢幕,折射中国市场的深层变革:
当德国总部提前续约中国区CEO贝瑞德至2028年,大众正以“本土化2.0”争夺电动时代话语权。
五、土地新生:从汽车车间到科技产业园
工厂原址67万平方米土地的转型规划浮出水面:
短期方案:拆除车间改建新能源零部件产业园,吸引电池、智能驾驶企业入驻;
长期定位:纳入南京“江宁科创走廊”,与东南大学等共建产学研基地。
一块工业用地的重生,恰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微观缩影。
结语:告别不是终点,而是新赛道的发令枪
当南京工厂的铭牌被收藏进上汽大众历史馆,当流水线工人成为仪征工厂的培训导师——这些细节诉说的不仅是伤感,更是产业跃迁的坚韧:
真正的转型从不在掌声中完成,而是在螺丝刀与电路板的碰撞中,在员工安置协议的签章处,在旧厂区第一台光刻机的轰鸣里。
南京工厂的体面退场,为合资时代画上句号,也为中国汽车“技术自立”写下序章——这里没有输家,只有顺应变革的勇者。
互动话题
您如何看待传统车企关厂潮?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代价,还是转型迟缓的苦果?欢迎分享您或身边人的汽车行业转型故事!
本文基于企业公告及权威媒体报道,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