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国内汽车业绩大比拼比亚迪领跑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零跑亏损小鹏逆势增长凸显市场格局新变
太吓人了!你信吗?国内汽车企业那个成绩单爆出来,简直就像放了个炸弹。说实话,我觉得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一场暗潮汹涌的行业变革。
比如比亚迪,收入3712亿,净利润竟然能达到155亿。在这个纯电市场的霸主位置,放眼整个行业比,算个中档。奇瑞汽车,2805亿收入,90亿净利润;吉利,1503亿,92亿利润;长城,相差不多,887亿进账,净利润63亿。这点我倒是觉得比较正常,毕竟这些老牌车企的供应链,研发底子都没怵。可到了零跑,表现就悬殊——收入242.5亿,但亏了点事,亏了0.3亿。你要说正常?不,那就是行业逆风中挣扎的样子。
反过来看看小鹏,年收入高一些,341亿,可净利润却亏了11.4亿。我没细想过,但猜测或许是研发投入或者新车推广的车马费太大了。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去年刚入手一辆小鹏P7,说的最多的不过是续航能坚持多远,充电快不快。这也是整个市场的痛点:续航和充电。
在纯电市场激烈厮杀下,这样的差距就像一场擂台赛,打得你死我活。尤其是比亚迪几乎成了牛车,别的不说,他的氢能源、刀片电池这一线,这两年真是崛起快。我记得去年看一份数据——比亚迪的一些车型,百公里成本不到0.3元,真是省钱的代表。相比之下,合资牌的车,油费、养护、保险都算进去,成本还要高个三五倍。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在想,像零跑这种公司,居然还能保持盈利点,已经算不错了。毕竟很多新创业公司,还是亏得惨兮兮。有人说,零跑的定位就是小而精。但实际上呢,它的最大问题还是研发和供应链,要和大厂硬拼,太不容易。
说起供应链,我想起我有一次跟车修理工聊天,他就说:新车出来,最难搞的还是零件。大厂的供应链布局早布局好,零跑这种小公司,要想保证稳定供应,天天担心断货。这其实是行业隐形的考验。
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零跑的充电方案算是冲在前面,但我疑惑也很正常——速充+续航,能不能做到两全?不太确定。毕竟技术进步总比那些火箭弹快,但减速还是难免。尤其在用户心理上,充得快,跑得远才是王道。
我知道这事儿不光我一个人琢磨。市场格局变,很多买车的人都有点犹豫:是不是得盯紧性价比?比起过去只关心品牌和颜值,现在续航和体验都成考核标准。
对比同级别车的实操差别也能看出来。比如某朋友在看两辆入门紧凑车,一辆是去年新出那款,续航大概500公里,价格接近十万。而另一辆新车价格更低,续航只有350公里,看似便宜,却在实际使用中慢慢暴露缺陷。车子快用到,就会发现续航差几乎是必修课。没有足够续航的车,就像是鸡肋。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个人挺喜欢四五年前那种用心做车的氛围,但行业成熟后,跑得快、野的那些新品牌也不得不长大。像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去年买的那辆零跑C11,看似最新科技,但我听他说,充电口其实还得找半天。车展上试车的照片我还看过,车身线条挺顺畅,但细节做工还得改进。
到了这份成绩单,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未来五年,谁能笑到最后?又或许,最后其实只是个传说。
我在猜测:也许市场会变得像做菜一样,几份不同的材料在锅里混合,最终会出现几种不同味道的车。这其中,用户更在意的还是用得过瘾——续航、充电、可靠性、售后。
再说个细节——我刚才随手翻了翻某厂家的文章,又翻到一张图,是他们最新研发部门内部的照片。看到里面那些设计师们忙碌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场市场的战斗不只是数字在跑,更是设计与工艺的较量。
而且,这样的市场格局,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那些还在亏钱、拼研发的新兵,是否能坚持到天亮?我早就觉得,行业不可能一直死气沉沉,只不过这个过程,有点像攒积温度、等待爆发。
我其实想问你——你会选择像比亚迪那样站在风口上,还是更偏爱那些灯火阑珊的新品牌?或者,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对未来的车充满好奇又带点担心?
(这段用在,下一次买车或许都会碰到的疑问。)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