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独立运营的引望公司成立,余承东向一汽公开喊话:“欢迎中国有实力的车厂,比如一汽,参与共建最领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然而,这份邀请石沉大海。 长安、东风、岚图纷纷与华为牵手,唯独一汽沉默以对。
一、60亿豪赌“小透明”:宁控卓驭,不碰华为
当华为智驾方案席卷车圈,一汽却将目光投向存在感薄弱的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 近期消息称,一汽计划以60亿元重金控股卓驭,谈判已至最后阶段。 卓驭在业内声量远逊于华为、Momenta,主打低算力、高性价比方案,单套成本仅5000-8000元,主要搭载在宝骏KiWi EV等经济车型上。
这一选择引发行业哗然。 华为乾崑智驾定位高端,已助力问界、阿维塔等品牌销量飙升,更被奥迪选为豪华燃油车智驾方案供应商。 而卓驭的技术路线与红旗“国车”形象格格不入,被调侃为“老干部配低端智驾”。
二、自研执念背后:技术拼图的尴尬真相
一汽对控股卓驭的执着,源于“不想失去灵魂”的执念。 但讽刺的是,红旗今年高调发布的司南智驾系统,底层技术实则依赖卓驭的“成行平台”。 一汽仅负责安全冗余和场景化包装,核心算法与硬件方案(如惯导三目视觉)均由卓驭提供。
更矛盾的是其技术布局的割裂:一汽解放采用挚途科技,奔腾选择地平线,红旗押注卓驭。 各品牌智驾方案互不兼容,缺乏统一架构。 重金收购卓驭,实则是为收拢散焦的技术路线。
三、转型困局:共和国长子的体面与狼狈
一汽的智能化转型始终伴随尴尬。 主力销量仍靠一汽大众、丰田、奥迪等合资燃油车支撑,新能源车型仅占少数。 红旗天工系列搭载自研司南智驾后,2025年1-5月累计销量仅3342辆,单月销量未破千台,不及新势力哪吒的零头。
更戏剧化的是其合作策略:一汽奥迪高调宣布与华为合作打造“油电同智”豪华车,解放卡车亦与华为深化战略协同。 乘用车拒绝华为,商用车拥抱华为,这种分裂凸显转型期的战略迷茫。
四、自研的代价:十年试错,屡战屡败
一汽对技术主导权的坚持早有端倪。 过去十年间,其至少与6家新势力(拜腾、零跑、云度等)达成新能源合作,投入最大的是拜腾(3.6亿美元),却因资金链断裂惨淡收场。 今年3月牵手零跑开发新车,但零跑“全域自研”技术尚未经市场充分验证。
卓驭自身同样面临瓶颈。 其低成本方案仅能满足L2级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和恶劣天气下表现不佳。 而一汽目标直指L3-L5高阶智驾,双方能否突破技术天花板仍是未知数。
结语:
当余承东的邀请函在抽屉落灰,一汽将60亿筹码推向牌桌。 这场豪赌无关对错,只关乎一个传统巨头的生存选择:用金钱换时间,用控制权换主动权。 但市场留给共和国长子的试错机会,正在倒计时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