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胎压自动降到0.8Bar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万良渝和赵安那封家书背后的意思:华为84.7亿砸向襄阳,猛士这局棋,下的可能不只是越野车
车轮陷在新疆戈壁的沙窝里,仪表盘突然跳出一行字:“建议调整胎压至0.8Bar”。我还没反应过来,轮胎已经开始自己放气了。这是我第一次在M817上体会到,越野这事儿的门道,可能正在被重新定义。
以前跑戈壁,遇到软沙地得凭经验判断该放多少气,新手往往拿不准分寸。现在华为那套乾崑智驾系统,似乎把这些老司机的手艺给装进算法里了。接地面积一大,轮子抓地力明显上来,车就出来了。这感觉有点像当年数码相机刚出来那会儿,胶片玩家说少了灵魂,但市场还是被改变了。
圈里最近传得最多的,倒不是这些技术细节,而是万良渝和赵安给经销商写的那封信。两个人一个管技术供应链,一个做了二十多年市场,把渠道商叫“家人”,说要搞什么伙伴共创平台。这种话术汽车圈听多了,但猛士玩得好像有点不太一样——后备箱加220V电源接口这个改动,就是经销商反馈上来的,新批次车直接就改了。
传统车企和经销商那套关系,基本就是厂家说了算。现在猛士让经销商参与产品共创会,甚至从销量增长里拿分成。这模式能不能跑得通还不好讲,但至少姿态摆出来了。
华为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可能比表面看到的要深。9月份东风董事长杨青和任正非见了一面之后,襄阳那边就冒出来一个合资公司,注册资本84.7亿。这动静摆在那儿,明摆着不只是简单的技术供应关系。听说华为的IPD流程要整个搬进去,研发周期能压缩三成左右。
M817这车的定位其实挺微妙。说是越野车,但开起来城市通勤也不难受,鸿蒙座舱那套手机车机互联做得确实顺滑。有次在路上接电话,挂了之后语音助手直接问要不要导航过去,这种小细节体验下来,感觉华为在车机交互上确实花了心思。
不过话说回来,真要跟那些硬核越野玩家比,M817还是偏家用场景多些。车主里面七成是家庭用户,零重力座椅、后排监控这些配置摆在那儿,需求方向其实挺明确的。顶着“猛士”这块军工牌子,多少得保留点越野基因,但实际使用场景可能更多还是城市通勤加周末近郊。
现在这车已经进了非承载式越野车销量前五,对一个新品牌来说,这成绩算是开了个还行的头。但越野车圈子是个慢热的地方,讲究口碑积累,光靠产品力还不够,得时间来沉淀。
最让人琢磨的是华为和猛士这套组合拳的打法。不只是把技术塞进去就完事儿,而是深入到管理流程、渠道生态里去搞。央企背景保供应链稳定,华为技术提升产品力,经销商共创降低市场风险——这路子要是跑通了,对其他细分赛道可能会有点启发。
上周去4S店转了一圈,销售跟我聊天的时候提到一个细节:现在他们每个季度都能参加产品共创会,提的建议有些真能反馈到研发那边。他说这种感觉以前从来没有过,以前就是厂家压货、完成任务,现在多少有点参与感了。
至于这种模式能走多远,还得看后续车型的表现。M817算是试水,市场反馈还不错,但接下来的产品能不能延续这个势头,才是关键。
戈壁滩那次之后,我对越野车的理解可能确实变了些。以前觉得越野就该硬碰硬、讲机械素质,现在发现智能化这条路,或许也能走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老炮儿们可能不太认这套,但市场是会说话的。
反正这两年汽车圈的玩法,已经和十年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