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这台14万的车,悄悄把激光雷达塞进全系标配,工程师说漏嘴后研发部门集体沉默了三天
上个月在武汉试车场,碰见东风的一位底盘调校工程师。闲聊时他掏出烟盒,指着停车场那台eπ007说:“你知道吗,这车的CTB电池包让我们整整推翻过五次方案。”我凑近看,车身侧面反光里确实能瞧出些门道——离地间隙比常规电动轿车低了约莫两指宽,这可不是简单拉低底盘那么简单。
这套量子架构的核心在于把电池上盖直接焊在车身地板上,工程上叫一体化成型。好处?车身扭转刚度硬生生提了15个百分点,过减速带时你能感觉到整台车像块铁板,不散不飘。当然副作用也有,后期要是电池组出问题,维修成本大概率不会便宜。不过话说回来,这套CTB技术配合前后双叉臂悬架,跑山路时侧倾控制确实让人意外——毕竟十几万的车,能给你CDC电磁阻尼这种配置的不多。
前挡风玻璃上方那颗黑乎乎的凸起,许多人或许会当成行车记录仪。实际上那是禾赛的AT128激光雷达,探测距离200米,角分辨率精细到0.1度。这玩意儿原本是30万以上车型才舍得用的硬货,现在直接下放到全系标配。有次在城市快速路上,前车突然急刹,我还没反应过来,车已经自己开始减速了——后来调出行车记录仪才发现,激光雷达提前1.2秒就捕捉到前方车流异常。
当然,传感器堆得再多,算不过来也是白搭。这台车的双Orin-X芯片总算力508 TOPS,跑城市NOA时处理速度能明显感觉出来。在重庆那种魔幻立交桥路段,系统能提前规划好三层桥的切换路径,不会像某些品牌那样到了匝道口才慌张变道。不过说实话,接管率这东西跟地图更新频率关系更大,在一些新修道路上,人工干预还是免不了。
动力参数账面上挺唬人——后驱版200千瓦,四驱版双电机400千瓦。实际开起来呢?后驱版日常够用,红绿灯起步基本能压住隔壁的燃油B级车;四驱版就有点猛了,地板油下去推背感持续时间比预期长,3.9秒破百不是吹的。只是这套油冷电机在连续高负荷工况下会不会出现功率衰减,还得等更多长测数据。
续航这块儿比较实在。拿到的试驾车是82千瓦时电池版本,官方标700公里CLTC续航。实测下来,春秋季节开空调、不激烈驾驶的情况下,高速打个七折差不多,城市工况能到八折多。冬天就别抱太大希望了,即便有热泵系统加持,零下温度掉电还是快。不过800伏快充确实管用,服务区喝杯咖啡的工夫能补进去两百多公里电量。
车内那块AR-HUD投影面积够大,导航指引能直接叠加在实景路面上,精度控制得还行,误差基本察觉不出来。语音交互支持四音区拾音,副驾说话也能准确识别,这在嘈杂环境下挺实用。只是车机系统的UI设计有点用力过猛,各种拟物化动效看着精致,操作逻辑上手需要点时间。
座椅的麂皮材质摸着舒服,通风加热按摩都有,主驾八组记忆功能听起来花哨,实际上家里几个人轮流开车时确实省事。后排腿部空间接近一米,这个级别算得上宽敞。隔音水平在电动车里算中等偏上,120时速巡航车内对话不用提高音量,胎噪控制得比风噪好些。
最后说价格。14万出头就能拿下标配激光雷达和城市NOA的车,这个定位确实打了不少竞品一个措手不及。当然,买车不能只看配置表,东风的品牌溢价能力、后续保值率、售后服务体系这些软实力,或许才是需要仔细掂量的地方。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开个五六年之后的体验,才是见真章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