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瞬,一场车轮上的重逢……

本报记者 张慧慧
7月10日 星期四 晴
“环青赛终于再次来到这里,我们期待了很久!”万里晴空下,车手奋力冲过终点后,韩军扶着自行车满是感慨。这位自行车爱好者已在刚察县工作生活多年,清楚记得,上一次环青赛途经刚察还是在2016年。九年的等待,终于在车轮与沥青的摩擦声中有了答案。
最初,在写本届赛事赛段赏析的时候,带队老师就曾提到过“时隔多年再至刚察”的角度,今天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更是让这个主题丰满起来
线路如何设计?环青赛组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给我们作了解答,赛事线路在保持竞技性、观赏性的同时,讲求科学、严谨、灵活与可行性,经过前期的实地勘测,本届赛事在路线设计上实现了平路、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类别赛段的无缝衔接,转场距离仅65公里。
而刚察被列为本届赛事的其中一个起终点,背后还有一段有关路的故事。
比赛进行至约106公里后,车队右拐行驶在尕小公路上,我们提前出发的队伍也实地感受了这条公路。赛事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了这条公路,从热水至刚察,除了走315国道,还有另一条路可供灵活选择,且距离相对减少,这也为把刚察县作为其中一个赛段的起终点奠定了基础。
曾经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如今因为环青赛,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平整和养护下,平坦通畅,成为连接热水至刚察的重要通道,不仅缩短了距离,更拓宽了路线设计的可能性,并在首次应用中展现出魅力。
时隔九年,当车队驶入刚察这片鱼鸟天堂,我们接收到了这里的热情洋溢,也感受到环青赛赛事线路的愈加科学与严谨。
央广网记者张海东已跟进报道环青赛20余年,比赛的每一日,都能看到他手持相机认真记录的模样。每一年,对他来说,是与赛事的重逢,也是对赛事途经地的再次了解。
站在颁奖区,看着刚察县职工文化广场上热闹的氛围,他说:“环青赛给了刚察一个看世界的平台,这些年,这里的基础建设愈加完善,县城内涵愈加丰富,人们对于自行车运动多了一份理性的喜爱,并通过多种方式与赛事形成互动。”
我想,记者眼中的世界应是不断流动的,持续更新的,透过这场赛事,青海的每一处魅力都得以持久展现。
连日来,青海天佑德车队主教练吴生君时刻关注着车手们的竞技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技战术。说起2016年,自己作为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点滴和取得的荣誉,他的脑海中略有些模糊,但对于这些年的变化却清晰可感。
他说:“路况越来越好,赛事的各项保障越来越给力,运动员的训练体系也越来越科学,赛事对于带动当地的自行车运动推广普及也具有深刻意义。”
串起这些不同岗位的受访者的话,我在想,赛事再至刚察,这不仅是赛事途经地的回归,更是一场关于道路、发展与时间的对话。
环青赛像一条纽带,将刚察的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九年前,这里的道路尚不完善,自行车运动也仅是少数人的热爱;而今天,平坦的赛道、热情的观众、完善的保障,无不诉说着刚察与时代同行的步伐。
正如湟鱼洄游以执着完成生命壮举,环青赛的车轮也在年复一年中丈量着青海大地的变迁。公路的延伸,让赛事更加科学严谨;群众的热情,让运动更具生命力;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则让这片土地与世界有了更深的对话。
九年一瞬,一场车轮上的重逢……-有驾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11日 第6版:环青观潮涌——环青赛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