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回老家,路过以前天天堵车的驾校训练场,现在居然空荡荡的,连教练车都停得歪七扭八。”朋友老张一边摇头一边说,“当年我学车的时候,排队排到怀疑人生,现在倒好,学费降了一半,驾校门口连个人影都见不着。”他的话让我想起最近朋友圈刷屏的新闻——不少地方的驾校学费从曾经的八九千元“腰斩”到三千元左右,可即便如此,招生依然困难重重。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大家都不想学车了?
年轻人少了,学车主力军“断档”
要说学车的人去哪儿了,得先看看过去是谁在学车。驾校教练老李掰着手指头算:“大学生、刚工作的年轻人、退休想自驾游的老人,这三类人以前撑起了驾校七成生意。”但现在,情况变了。
去年夏天,某二线城市驾校做过统计:报名学员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从五年前的60%跌到了不到30%。“现在的大学生,手机里打车软件比驾校宣传单还多。”一位教练调侃道。95后、00后成长在网约车普及的年代,对他们来说,“开车”不再是刚需技能。更扎心的是,人口数据显示,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总数比80后少了近四千万——年轻人基数小了,学车群体自然缩水。
“开车自由”代价大,年轻人选择躺平
“考驾照?考完也买不起车啊!”刚毕业的小王直言不讳。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在一线城市,车位租金每月800元,油费保险保养一年至少1.5万元,“这还没算堵在路上浪费的时间”。相比之下,地铁通勤每月200元,打车上下班每月1500元,明显更划算。
更现实的是,许多年轻人发现,即便拿到驾照,开车机会也少得可怜。在北京工作的90后小林说:“驾照躺在抽屉里吃灰三年了,唯一用过的一次是帮同事挪车。”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5000万人拥有驾照但无车可开,这群“本本族”的存在,进一步降低了新学员的学车意愿。
驾校内卷:价格战打到“骨折价”
生源减少,驾校之间的竞争却越发激烈。2010年全国驾校数量不到1万家,到2022年已突破2.3万家。山东某县城曾出现“六家驾校抢一条街”的奇观,学费从3800元一路杀到2500元,还附带“报名送加油卡”“免费补考三次”等优惠。
恶性竞争带来的是服务质量缩水。长春某驾校教练坦言:“以前教一个学员能拿800元提成,现在只有300元。一天教10个小时,嗓子喊哑了也赚不到钱,谁还有耐心?”有学员吐槽:“教练车空调坏了三个月不修,大夏天练车像蒸桑拿。”更夸张的是,某些驾校为省油钱,竟要求学员“练倒车入库不许踩油门”。
口碑崩塌:差评比低价更致命
“便宜三五百,不如教练少骂两句。”95后女生小赵的学车经历堪称“血泪史”。她最初选了学费最低的驾校,结果遭遇了“报名时笑脸相迎,上车后骂声不断”的教练。“有次我倒车压线,教练直接吼‘你眼睛长后脑勺了吗’,气得我当场退学。”后来她多花1000元换了驾校,发现新教练不仅耐心讲解,还能用VR模拟器辅助教学。
这种现象印证了行业规律:低价吸引来的学员,往往会因糟糕的体验变成“差评传播器”。江苏某驾校做过跟踪调查,价格降低30%后,学员推荐率反而从65%暴跌至22%。“现在年轻人刷抖音比看广告勤快,一个吐槽视频就能劝退几十个潜在学员。”校长苦笑道。
破局者现身:好服务才是硬道理
在一片哀鸿遍野中,也有驾校逆势突围。济南联众舜通驾校三年前推出“学员选教练”模式,把教练照片、评分挂上小程序,像选餐厅一样透明。“刚开始教练们集体反对,结果三个月后,评分高的教练月收入翻倍,混日子的直接被淘汰。”校长李云刚说,改革后学员合格率从72%提升到89%,报名人数不降反增。
浙江某驾校更是玩出新花样:推出“夜间特训班”,用LED灯光模拟雨雾天气;开设“妈妈专场”,提供临时托儿服务;甚至与奶茶店合作,学员练车可积分换饮品。这些创新看似“不务正业”,却让该驾校在价格战中保持了85%的上座率。
未来出路:不做“驾校”做“驾校+”
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五年全国将有30%的驾校关门,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把学员当客户”的机构。北京某连锁驾校已转型“汽车生活服务平台”,拿到驾照的学员可以继续参加自驾游培训、新能源车保养课程,甚至获得汽车保险优惠。用校长的话说:“我们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抓住每个人‘车轮上的生活’。”
站在训练场边,看着零零散散的学员,教练老陈点起一根烟:“当年排队学车的盛况怕是回不来了,但真要消失了?我看不会。就像手机普及了,还是有人爱玩单反——总会有人享受手握方向盘的快乐。”这话倒让人想起,最近某平台“复古驾校体验”突然走红,年轻人穿着80年代教练服摆拍,评论区最高赞留言是:“原来我爸当年学车,方向盘重得能练出肱二头肌!”
或许,驾校永远不会消失,但它必须找到新时代的生存法则——毕竟,没人会为“将就”买单,但总有人愿为“值得”掏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