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我在小鹏汽车内部论坛翻到一个热乎话题,小鹏X9超级增程完成了号称极端全场景爆胎测试的全胜。测试场景够狠:满载7人,合计3.3吨重量,五大极端环境,六大爆胎工况,全都稳稳地控制住了车速,安全停下。要我说,这不算小事。大家知道,爆胎测试真不是演戏,尤其是家用车,安全隐患是隐形杀手。
说实话,我心里嘀咕过,这爆胎测试听着挺牛,看车辆表现又看官方动辄稳得住刹得停,总感觉太官方了。亲戚小王是4S店销售,他说:用户对这事挺敏感,尤其这年头爆胎频率高,厂子光说没用,得有实测数据才行。我想,小鹏这回给出了点数据和场景,算是回应了用户的担忧。
咱们先说这满载7人3.3吨,这数字够重量级。普通中大型SUV满员大概3吨上下,我私下问过工厂朋友,正常跑高速状态下车身和载人总重影响至少得拉长制动距离10%以上。小鹏能在这种条件下做测试,说明底盘、制动系统以及悬挂调校下了功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细节挺有趣——测试中爆胎工况包括高速侧滑爆胎、低速坑洞爆胎还有连续多胎破裂。以前行业惯常是单场景单胎爆,连续爆胎的极端性增加了测试难度。供应链角度讲,这就牵扯到轮胎质量、电子稳定系统(ESP)、刹车辅助等多个模块协同,谁单打独斗不靠谱,得像一场篮球赛一样配合。打个比方,研发过程就像做手工阳澄湖大闸蟹,需螃蟹鲜活度和配料完美融合,哪个环节出错,成品口感全变。
这里我得自我更正,之前我发表过一些观点,认为国产车爆胎安全差不多靠大数据风控,但这回小鹏确实做到了从硬件和场景模拟出发,把安全细节往下扎根,这有别于简单靠软件算法拉胯。这不代表全行业都是这样,还是得看具体车和品牌。
聊聊对比。我曾体验过同级合资SUV,某款德国品牌的爆胎应急处理,感觉灵敏度比X9略好些,制动距离缩短约1-1.5米。但后者多了满载极限状态的强调,实际用途更贴合国人家庭需求。销售小王对比说:买这两款,用户心态不同,合资看牌子稳,国产看实际功能,X9这次的安全测试会给不少保守派用户添信心。
说起这,供应链管理特别现成。轮胎供应商、刹车系统厂家的配合好坏直接影响整车安全表现。做研发,我常形容这个过程像折腾一台复杂的乐高模型,要保证每块积木都不会崩掉,哪怕是拼接处一个螺丝松了,后果恐怕很惨。小鹏这次成功的原因之一,恐怕是通过前期零部件采购环节设置的质量门槛非常严格,经历层层审核。
对了,我还没细想过,国产电动车做极端爆胎测试带来的成本增量大概多少?据行业非公开数据推算,一个类似等级的极端安全测试可能额外增加研发费用约5%-8%不等。放在整车定价里细算,可能每辆车要埋单1000-2000元。对普通买家来说,这笔钱换来啥?换来使用安全感吧。这得换你怎么看。
对话给个佐证。上周,我和一位四十多岁的维修技师聊天,他说:爆胎后刹还是能稳住,才是真的靠谱,客户买车不是买‘漂亮’,是买安心。这句话我挺赞同,尤其是那种高速紧急状况,能稳得住,肯定救了不少人。
最后留个小悬念,你说,这种全场景爆胎测试能不能成为未来国产车的标准动作?厂商真有动力持续投入吗?毕竟测试背后是耗时耗力的实打实验证,利润空间有限,但如果大家避不开这关,那又如何呢?我们继续看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