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摩托车,这些年好像成了个挺矛盾的话题。
在不少大城市里,一提起“禁摩限电”,大家伙儿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儿,马路上轰鸣的摩托车似乎和现代化的都市形象格格不入。
很多人印象里,摩托车就意味着危险、噪音和管理混乱。
所以,很多地方干脆就选择了最省事的办法,一个字:禁。
可是,就在咱们都习惯了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时,有些城市却悄悄地换了个思路,不仅没有禁止摩托车,反而还特别用心地给它们铺设了专属的“VIP通道”,也就是摩托车专用道。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难道就不怕交通更乱、事故更多吗?
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恰恰是中国城市交通管理理念的一次重要进步,是从过去简单粗暴的“堵”,向现在更加科学精细的“疏”的一次转变。
咱们先得明白,为什么过去那么多城市要禁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托车确实带来过一些社会问题,比如“飞车党”抢劫,让大家心里留下了阴影。
再加上当时很多摩托车主安全意识不强,不戴头盔、无证驾驶、随意变道的情况很普遍,交通事故率也比较高。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管起来费劲,还影响城市形象,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禁止上路。
这个办法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时代在发展,城市也在变化。
如今的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交通拥堵。
私家车越来越多,道路资源却有限,早晚高峰堵在路上动弹不得,成了家常便饭。
与此同时,像外卖、快递这样的新经济模式,完全依赖于千千万万的骑手大军,他们骑着摩托车和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维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还死守着过去的禁令,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这就好比一条河道,因为水流太急、泥沙俱下就把它彻底堵死,结果只会导致上游泛滥成灾。
聪明的办法,是去疏通河道,加固堤坝,让水流变得有序、可控。
在这方面,古都西安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给全国的城市都上了一堂生动的管理课。
2017年,西安顶着不小的压力,宣布对摩托车解禁。
当时很多人都捏了一把汗,觉得这下西安的交通岂不是要乱套了。
但西安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大门一开就什么都不管了,而是一套管理组合拳。
首先,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城市道路上划定了清晰的“摩托车专用道”。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摩托车和汽车混行的安全隐患,给了摩托车一个合法的、安全的行驶空间。
其次,配套的严格管理措施立刻跟上,交警部门大力整治无牌无证驾驶,并且对骑摩托车不戴头KOM頭盔的行为进行严查。
据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西安市摩托车驾驶员的头盔佩戴率,竟然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规矩立下了,路权明确了,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根据后来公布的数据,西安的交通拥堵指数,竟然因此下降了整整百分之三十六,同时,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也减少了百分之十五。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事实证明,摩托车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管理方法科学得当,它完全可以成为缓解城市拥堵、提高出行效率的好帮手。
西安的成功,给那些还在为“禁”与“放”而纠结的城市,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范本。
如果说西安的探索是自上而下的宏观决策,那么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广东和福建,我们则看到了更多从实际需求出发的、更加接地气的智慧。
在广东汕尾,这个摩托车和电动车保有量非常大的城市,管理者没有回避现实,而是选择直面问题。
他们在全市一百六十多个主要路口,推行了一种叫“机非分离”的改造。
说白了,就是让摩托车、电动车这些两轮车,和汽车各走各的路。
他们在路口红绿灯前,专门设置了“摩电前置等候区”。
这样一来,等红灯的时候,摩托车和电动车可以停在最前面,绿灯一亮,它们就能快速通过路口,避免了和后方起步的汽车挤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剐蹭和追尾的风险。
同时,全市还规划建设了总长三十五公里的“摩电分离车道”。
这些举措,对于每天靠两轮车出行的市民和外卖小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安全感和通行效率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在广东的另一个县城,惠州市博罗县,做法更加直观醒目。
他们在县城的主要道路上,用鲜艳的红色标线,刷出了一条宽度达到两米三的摩电专用车道,总长度超过了十一公里。
那醒目的红色,就像一个无声的命令,时刻提醒着所有开车的司机:“这是摩托车和电动车的专属通道,请勿占用。”为了让这个提醒更有效,他们还特意把标线加粗,并在地面上印上了清晰的图标和文字。
而在福建,厦门市的翔安区和泉州市的惠安县,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翔安区用蓝色的标线,在主干道上划出了九公里长的专用道,用颜色来明确路权。
惠安县更是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正式的城市建设项目,通过招标让专业的交通工程公司来负责设计和施工。
这标志着,摩托车专用道的设置,已经不再是一种临时的管理手段,而是被纳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规划之中。
这些南方城市的做法,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精神,它们认识到“摩电大军”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经济活力的体现,为他们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条件,就是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服务。
当然,肯定会有人提出疑问:城市道路本来就这么宽,再给摩托车单独划出一条道,那汽车能走的路不就更窄了吗?
这不会让交通变得更堵吗?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道路通行效率”。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一辆小汽车在路上占用的面积,至少可以容纳三到四辆摩托车。
在交通高峰期,一条汽车道里,可能只有几十辆车,承载着几十个人。
但一条同样宽度的摩托车道,在相同时间内,可以通过的摩托车数量可能是汽车的数倍,承载的人数更是远远超过汽车道。
从单位面积能通过多少人的角度来看,摩托车专用道非但没有浪费道路资源,反而是对道路资源的一种高效利用。
它让更灵活、占地更小的交通工具快速通过,实际上是为整个交通系统进行了“分流”,缓解了主干道的压力,最终的结果是,整个路网的运行效率都可能因此得到提升。
所以,划定专用道,看似是让汽车的路变窄了,但实际上是让所有人的路都变得更顺畅了。
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着眼于全局的城市治理新思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