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的另类造型背后,是谁在撑腰?
周六,雨刚停,家门口那条小路还湿漉漉的。手机一震,微信群里有人甩了张微博截图,说李想又在吹自家的i8。说实话,这事儿我一点都不意外——上个月MEGA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就在群里跟人打过赌,这车非得这么做,不然根本没法混。
你要是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着理想老板“蹦跶”,可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真要换成决策人的位置,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不是选最好的,而是只能选没别的路能走的那个。就像当年高考填志愿,我也知道清华北大好,可轮不到我选啊。
现在让你做理想汽车,要推一台纯电、主打家庭的大号SUV,问题立马就来了:市场上满地都是各种“理想”。什么智驾版、半价版、全产业链、帅气赛道风格,还有溜背款短鼻子方盒子,各种光污染造型和前备箱设计……连修仙路线都快被占满了。我跟隔壁小区那位销售聊,他说他们内部自己开玩笑,“咱们参加模仿大赛都不好意思说比别人更‘理想’。”
这时候,不整点邪门歪道,还怎么玩?造型必须跳出来。不管师傅怎么劝,只要长得像个正常SUV,那买家凭啥放弃别人来买你的?拼配置拼价格,一开局就输了。这么干坏处显而易见,但好处呢?
其实MEGA就是个活生生例子。一开始50万起步价,大伙儿心里都有数:“这车估计卖不动。”但后来销量慢慢回升了,据群友自测供应链甚至有点跟不上交付速度。有兴趣可以自己搜搜相关资料。这说明啥?这个争议造型不是硬伤,有人嫌丑,就有人觉得酷——几十年前周星驰电影里不也讲过吗,有钱人的审美很难琢磨。
身边有个邻居王叔,每次遛狗看见我的车,总爱吐槽:“你们年轻人喜欢这些奇形怪状,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但他嘴上嫌弃,其实每次多看两眼。我问他,要是便宜20万,会不会考虑?他愣了一下,说:“便宜20万啊,那倒可以琢磨琢磨。”
所以关键还是价格。之前雪铁龙降价后突然变成熟稳重,其实就是钱的问题罢了。而MPV大家都喜欢,就是因为太职业化才下不了手,现在i8这种带争议的不一样外形,加上少20万票子的定价,总归能吸引一批宁可出挑也不要撞衫的人。
用群里的话讲,“敢花这个钱买的人,从来不怕别人指指点点。”反正一路走来早习惯被骂,被嘲笑。有些人甚至乐于其中,你越讨论越热闹,他们反而开心——师傅常挂嘴边一句,“三折叠用惯了,还怕快板?”有意思的是,每逢朋友圈有人调侃某某新款像锅盖,总会冒出几个人帮腔:“至少记住我啦!”
关于冷门配置,上回去店里试驾时销售顺嘴提到:顶配带四驱系统,但底盘调校偏软,有车友吐槽高速并线时侧倾感明显。不过据技师私下聊天,说悬架其实还有隐藏模式,可以通过仪表盘菜单切换到运动设定,不过官方宣传压根没提这一茬。他还透露,今年秋天厂方可能会推一次OTA升级,把电池管理系统优化一下,好让冬天续航掉电别那么夸张。“听说老客户反馈北方城市掉电厉害,”他说,“工程师已经收集数据准备搞新固件。”
再插一句,用车误区不少,比如很多人以为MPV空间一定最大,其实坐进去才发现二排腿部空间还真未必比同级SUV宽敞。另外保养方面,新批次车型据维修站消息采用新材料刹车片,据称寿命提升15%,不过价格贵了一截。有老司机吐槽,更换一次下来比上一代贵五百块,都怀疑是不是故意抬价割韭菜。
至于历史轶事,有老员工闲聊时爆料,当初MEGA项目启动会上曾经拍桌吵架,为的是到底要不要坚持这种极端外观方案。“最后还是老板拍板,”他说,“反正已经没人敢走寻常路。”
所以现在看到这辆青春版MEGA,也就是所谓i8,小幅缩减尺寸,用旧零件控成本,再把售价往下一拉,自然形成自己的圈层。不用担心争议太多,相信总有那些心理强大的玩家愿意掏腰包。他们享受与众不同,比起随波逐流,更怕平庸无趣。
昨天晚上饭桌上又聊起来,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以后街头看到两台一样的i8碰头,大概率司机都会对视一下,然后各自加速离开——谁也不愿撞衫嘛。这种场景挺魔幻,但细品之下,又透着现实味儿。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文中生活场景及行业八卦交流等碎片段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