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全球第一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正在用最残酷的方式给行业上课。2.5万个工作岗位将在未来5年消失,相当于其德国汽车业务近五分之一的员工要告别工厂;但与此同时,这家百年企业却宣布要砸25亿欧元押注人工智能。一边是血淋淋的裁员名单,一边是滚烫的创新投入,传统制造业的转型阵痛,从来没有如此真实地摆在眼前。
一、25亿欧元窟窿:巨头的“生死线”
“这不禁让人质疑,未来还有什么可留下的?”当博世老员工塞尔说出这句话时,他背后是往上数三辈都在博世工厂工作的家族记忆。但现在,这样的记忆正在被冰冷的裁员数字击碎——继2024年已裁9000人后,博世再追加1.3万裁员计划,累计规模超2.5万人,德国汽车业务部门近五分之一的岗位将彻底消失。
如此决绝的“瘦身”,根源在于一个扎眼的数字:25亿欧元。这是博世智能出行部门(原汽车零部件业务)2024年陷入的成本缺口,相当于该部门近半年的利润蒸发。更要命的是,这个核心部门贡献了博世558亿欧元营收(占总营收61.8%),却只交出3.8%的息税前利润率,距离集团7%的目标差了近一倍。斯特凡・格罗什的“别无选择”,实则是生存压力下的必然——当市场需求持续下滑,行政、销售、研发甚至生产端都出现“严重过剩”,维持高人力成本已成为不可持续的奢侈。
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博世全球营收903亿欧元,智能出行板块占比超六成,但新能源转型带来的冲击远超预期。燃油车相关业务萎缩,电动化零部件竞争加剧,传统优势领域的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当“降本”从口号变成必须完成的KPI,裁员便成了最直接也最痛苦的选项。
二、25亿AI豪赌:转型的“押注式”求生
就在裁员名单引发德国工人愤怒的同时,博世在2025年科技日上放出另一颗“炸弹”:到2027年底,将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超25亿欧元。奇妙的是,这个数字恰好与智能出行部门的成本缺口持平——仿佛从左手裁掉的岗位,正被右手塞进AI的“钱袋子”。
这不是盲目烧钱。博世的算盘很清晰: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能座舱……这些下一代汽车产业链的核心,早已不是传统机械零部件的天下,而是软件与AI的战场。集团CEO Stefan Hartung直言:“AI的突破能让我们更快推动创新。”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博世计划用AI实现车辆“提前思考”,预测路况与行人行为;在工厂里,“代理式AI”将自行决策生产流程,替代部分重复性管理岗位。这些投入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抢占2030年后的行业话语权。
更关键的是,博世并非孤注一掷。其四大业务板块中,消费品、工业技术等板块仍保持稳定利润,为智能出行的“转型阵痛”提供缓冲。裁员砍掉的,多是燃油车相关的传统岗位;而AI投入瞄准的,是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新需求。这种“有舍有得”的调整,本质是在用短期的“痛”换长期的“活”。
三、德国制造业的“集体阵痛”:不是个案,是时代
博世的困境,只是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集体焦虑的缩影。大陆集团2026年前再裁3000人,累计裁员超1万;采埃孚计划2028年底前将德国员工缩减四分之一,从5.4万砍到1.1万-1.4万。这些曾经撑起德国“制造业脊梁”的企业,如今都在经历相似的“刮骨疗毒”。
根源在于全球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当中国、美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加速狂奔,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游戏规则”正在失效。德国零部件巨头擅长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部件,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而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系统等新领域,它们又面临来自中国企业的成本压制和硅谷公司的技术冲击。
马库斯·海恩那句“德国给全球供零部件的时代结束了”,或许不是危言耸听。当汽车从“机械产品”变成“智能终端”,传统零部件企业必须从“硬件供应商”转型为“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个过程中,旧岗位的消失与新能力的构建,注定伴随着痛苦的博弈。
四、阵痛之后:传统制造业的“平衡术”
博世的裁员与投资,撕开了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核心难题:如何在“活下去”与“活得好”之间找到平衡?
降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博世砍掉的2.5万岗位,多集中在燃油车相关的研发、生产和管理领域,这是对市场变化的被动适应;但砸向AI得25亿欧元,是主动布局未来的“进攻性”投入。这种“收缩-聚焦”的策略,或许是传统巨头的必经之路——与其在衰退的赛道上消耗资源,不如集中力量抢占新赛道的制高点。
但平衡的关键,在于“人”的转型。塞尔的疑问“未来还有什么可留下的”,提醒企业不能只做“减法”。博世其实也在行动:自2019年设立AI学院以来,已有6.5万名员工接受培训,近5000人成长为AI专业人才。这或许是更重要的启示——裁员不是终点,帮助员工从“传统岗位”转向“新兴领域”,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结语
博世的故事,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传统制造业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也照见了转型的必然与代价。2.5万岗位的消失令人唏嘘,但25亿AI投入的背后,是百年企业求生的本能。当汽车产业的“上半场”落幕,“下半场”的竞争早已打响。对博世们而言,阵痛或许难熬,但挺过去,才能在新的游戏规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对于每一个旁观者,这或许也是一个提醒: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