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调整的消息,在汽车圈和消费者之间悄然传开。2025年9月,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新规:从2026年1月1日起,能享受免税的新能源车,不再只是“挂着绿牌”就行,而是必须跨过一道更高的技术门槛——能耗。
具体来说,纯电动车的百公里电耗必须低于新国标限值,插电混动车不仅要纯电续航不低于100公里,还得在油耗和电耗上双双达标。这些数字看起来枯燥,但它们释放的信号极为清晰:国家对新能源车的期待,已经从“多起来”转向“强起来”。
这不仅是政策的微调,更是一场由标准驱动的技术革命正在拉开序幕。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完成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及的跨越。补贴、免税、牌照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像春雨一样滋养了这片新兴土壤。车企拼的是速度、是规模、是把车卖出去的能力。但当市场渗透率逼近40%,当大街小巷都跑着电动车时,粗放增长的红利正在消退。人们开始问:这些车真的够省电吗?冬天掉电是不是太快?混动车到底是省油还是“油电双吃”?
新标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以新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 第1部分:乘用车》(GB 36980.1—2025)为例,它把能耗限值整体加严了约11%。别小看这11%,这意味着一辆车要在电机效率、电池管理、车身轻量化、空气动力学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才能达标。这不是简单的参数调整,而是把“节能”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生死线。
政策的真正力量,在于它能重塑竞争规则。过去,一些车企靠大电池堆续航——电池多,电耗高,但消费者看着“700公里”“800公里”的数字就买单。现在不行了。新标准下,拼的不再是“谁电池大”,而是“谁更会省电”。谁能在同样电量下跑得更远,谁才能活下去。
这直接倒逼技术升级。比如,更高效的电驱系统正在成为标配。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器件、油冷电机等原本只在高端车型上出现的技术,正加速下放。热管理系统也不再只是冬天取暖的工具,而是决定能耗的关键——更智能的热泵、分区温控、电池预加热等技术,都在帮助车辆在极端环境下减少能量浪费。
对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型来说,挑战更为严峻。它们不仅要保证纯电续航过百公里,还要在电量耗尽后,燃油模式下的油耗比传统燃油车限值再低25%以上。这意味着增程器不能再是“能用就行”的备用发动机,而必须是专门为发电优化的高效小排量机器。理想、问界这些主打增程的品牌,早已在悄悄打磨下一代增程器的热效率,目标直指45%甚至更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技术竞赛正在改变整个产业的逻辑。过去,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常被等同于大屏幕、语音助手、自动泊车。但真正的智能,其实是对能量的精细管理。下一代车型会更懂得“算账”:什么时候用电,什么时候用油,空调怎么开,能量回收怎么调,都会根据路况、天气、驾驶习惯动态优化。节能,正在成为智能化的新维度。
消费者或许不会直接关心GB 36980.1—2025这样的标准编号,但他们终将感受到变化。未来的新能源车,可能不再一味追求“零百加速3秒”,而是宣传“百公里电耗11度”;不再只比续航,而是比“冬季续航打折率”。这些看似细微的转变,恰恰是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回到最初的那个政策——2026年起,不符合能耗标准的车型将被踢出免税目录。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在年底前完成技术升级或重新申报。那些还在靠老平台、低效系统维持销量的车型,很可能在这个节点悄然退场。
政策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路标。它不直接告诉我们未来什么样,但它清楚地指出了该往哪里走。当免税资格与能耗挂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技术门槛的提升,更是一个信号: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不再是概念,而是实打实的能效、体验与可持续性。
下一次你站在展厅里,听着销售讲解某款新车的续航和配置时,不妨多问一句:它的电耗是多少?它真的节能吗?因为从2026年开始,这些问题,可能比“有没有冰箱彩电大沙发”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