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卖不动车就怪创新,大量投入电动车市场却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和完善基础设施

去年年底,我在一家欧洲车展碰到一个老销售,聊了句:现在这市场,想卖纯电也难,大家还在排队买混动。他说这个时候大众砸了700亿欧元搞电动车,结果人家还是喜欢丰田的那套省油混动,真让人尴尬。我当时心里嘀咕,这700亿投得值吗?不过慢半拍还真有原因。

你看,丰田靠氢燃料车被人笑说落后,但混动系统让油耗稳定压在3升/百公里,车卖得好,钱包鼓鼓的。这让我想起国内情况。我们这边某品牌,硬是往电动车装上激光雷达、换电池、堆一堆屏幕,三块屏齐发光,成本直接上到三十万。结果呢?月销量不到三千。销售跟我半开玩笑:这车卖不动能怪谁?创新跟喝绿茶似的,大家说健康,可老百姓钱包不爽啊。

大众卖不动车就怪创新,大量投入电动车市场却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和完善基础设施-有驾

政策理想虽好,2035年禁燃油车也挺有决心,但事实是,咱老爸老妈最头疼的是充电桩去哪找。别说市郊,县城里都难。有次我回老家,邻居小张抱怨:我家车充电,得跑两三公里远,有够麻烦。这不就是基础设施没跟上吗?你前面砸一笔大钱做电动车,后面一个充电站都没铺好,跟糊里糊涂扔进市场有什么区别?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我在一个渠道的调查数据,说大部分用户买车考虑的第一位是跑得远,第二是充电便利,第三才是新技术。说明啥?技术创新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基础影响买车的关键因素还是成本和使用便利。创新不应该是炫技,而是得让普通人掏得起,开得顺心。

大众卖不动车就怪创新,大量投入电动车市场却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和完善基础设施-有驾

我这想法,一个朋友是供应链经理,他说研发就像盖楼,先打好地基,再往上搭砖头。你如果一开始就追新技术,不管土壤够不够肥沃,楼盖得再漂亮,迟早要塌。电池成本如果砍不下来,电动车的售价一直高,用户换不动车,这楼盖着也是泡影。按照他意思,国内外车厂都像是疯狂砸钱给楼盖装智能灯光、拼颜值,却没管地基——也就是电池价格、充电网络。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和修理工老李聊天,他说:你们那些高科技玩意儿,我这里修车都麻烦死人了。用户要是买不动车,你倒是想过我干啥吗?他说得真透彻,技术换新没错,但成本和实用才是根本。

我刚才讲那个三块屏幕车,成本三十万的情况,我这走调了点,毕竟不全是屏幕贵,电池和换电技术也不便宜。这里得收回点:不是屏幕砸钱的全部,更多是整体配置提高了成本。想一想一辆车装三个屏,除了花钱还增加故障率,售后压力也大。这不好硬卖给普通消费者的,买个车根本不是买好看,买得起才是硬道理。

大众卖不动车就怪创新,大量投入电动车市场却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和完善基础设施-有驾

再说回充电桩的问题,没细想过为什么铺得这么慢,猜测是利润驱动的原因——电站投资大,回本周期长,运营商和政府协调不到位。也可能车企和基础设施商不够紧密合作,大家像跳探戈,但步子没合拍。这样用户面对的就是充电难、跑不了远,创新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豪华套餐。

另一方面,降成本的路也不是单一的。从材料角度,到生产工艺再到供应链谈判,都得先拿下。一线研发朋友透露,电池成本里至少有30%能通过材料优化和规模化降低,别小看那点差价,按照百公里电耗、充电频率,能省下不少钱。这些细节,才是普及电动汽车的根本。

说起数字,我估计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快充桩,覆盖率刚刚达到15%-20%左右(样本不多,别太当真),很多村镇甚至还没影子,这条路还长。普通消费者买电车,心里难免算一笔账:附近没充电桩,车买回来能跑多远?电池容量够否?充满电充几次能跑过周末?这些问题,创新再多,一概回不出这些具体答案,车自然卖不动。

大众卖不动车就怪创新,大量投入电动车市场却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和完善基础设施-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电动车真正的变革点不在于炫酷功能,而是那块电池能玩多久,充电桩铺多密?有谁真的测过几个品牌等同价位续航落差几个十公里,开着储能管理感觉差多少?我朋友开了两款车,感觉一台舍得耗电,续航高点;另一台能省电但跑得不够远,面对这种选项,你怎么选?

最后说一句,大众砸700亿搞电动车,是要逼着产业升级,但这钱花得漂亮没错,实际效果没想象中好,因为他们没赶上用户最关心的痛点。其实这钱如果用在降低电池成本、普及充电基础设施上,或许更实在些。(这段先按下不表)

大众卖不动车就怪创新,大量投入电动车市场却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和完善基础设施-有驾

你说呢,这样的创新,是不是更接地气点?用了那么多年电动车,咱们其中有多少人,因为找不到充电桩而郁闷过?有没有哪款车,让你觉得:这辆车设计得真为老百姓想到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