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真是让人看得心里发毛。2023年上半年,某国产新势力车企的财报一出,净亏损直接飙到50多亿!50亿是什么概念?基本相当于你卖了几万辆车,最后发现不仅没赚一分钱,连裤子都快赔光了。更有意思的是,这家车企的销量还不低,单月交付动辄上万台,看着像是挺红火的样子。结果越卖越亏,亏得叫人怀疑人生。这事是不是太不正常了?
冷静点,咱们一个个拆开看。这50亿亏得到底是哪儿来的?先捋捋财报里的几个关键数字:营收、毛利、净利润。营收看着挺亮眼,超过百亿,说明车是卖得出去的,至少不是库存积压那种惨状。毛利呢?长了点心,已经比去年高了不少,单车毛利率接近10%。但问题出在净利润,扣完各类成本和费用,直接砸到地板上。你说毛利率上来了,怎么还亏得这么厉害?
这就跟行业结构有关了。新能源车企的成本结构跟传统车企完全不一样。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零件研发成本早就摊平了,而且供应链也成熟,车企可以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新能源车不一样,电池、芯片、智能驾驶这些东西,每年都在升级,研发投入高得吓人。拿这家车企举例,2023年光研发费用就砸了30多个亿,占营收的20%以上。它不仅要搞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还得把座舱做得花里胡哨,能和手机打通,比如语音控制、投屏这些。你觉得这些功能是白送的吗?全是烧钱烧出来的。
再看市场环境。新能源车企的账期通常比较长,车卖出去,钱不是马上能到账的。车贷、融资租赁这些模式都会拖延现金流,导致账面看着亏,其实钱还在路上。这方面传统车企就更轻松,线下店直接现金交付,账期短得多。这种账期带来的“亏损假象”在新势力车企里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行业常态。它们不是没钱,是钱周转起来慢。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拿外资品牌来对比了:为什么特斯拉就能毛利率高、利润也高?这个问题得分两部分看。一是特斯拉是行业里的老玩家了,供应链、产能都优化到极致,成本控制能力非常强。二是它在某些市场的定价策略偏贵,比如美国和欧洲,溢价能力很高。反观国产新能源车企,定价压力大,还得拼命给消费者打折促销,这直接吃掉了不少利润空间。这家车企的单车售价,平均比特斯拉低了20%-30%,但功能一点不减,甚至更多,成本自然压不下来。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乱花钱吗?研发砸那么多,市场还要打折,亏成这样真的靠谱吗?其实,这事不能单看亏损得有多吓人,还得看它拿钱换来的是什么。如果烧钱是在抢占市场,那就是有章法的战略性亏损。新能源车的核心是技术和用户体验,这家车企在智能驾驶、座舱体验这些领域持续投入,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力。从试驾反馈来看,它的智能驾驶预判能力比不少同行更成熟,座舱体验甚至有点“科技馆”那味了。这些东西是靠钱砸出来的,砸出来了,才有可能活下去。
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不烧钱,新能源车企能活吗?从当年的小鹏、蔚来,到现在的新玩家,每家都经历过巨亏的阶段。市场从最初洗牌到逐渐成熟,你不投入,消费者凭什么买单?这波新品类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续航和动力,转向了智能化、场景体验,你不砸钱研发,谁给你机会站稳脚跟?
所以,回到这家车企的50亿亏损,到底是“没救了”还是“战略性的”?拆开来看,其实风险没那么大。它的研发投入带来了技术优势,它的市场策略提升了用户粘性,亏损更多是阶段性的账面数字。要紧盯的不是它亏了多少,而是它下一步能不能把技术变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如果能,那就是把钱烧在了刀刃上。如果不能,那才是危险信号。
总结一下,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没那么离谱。新能源车企的亏损往往和行业结构、市场策略有关,不是简单的“乱花钱”。它们的路很难,但并非没活路。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烧出护城河,能不能赢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市场战。我们看财报数据时,别光盯着亏损数字,要看它的动作和方向。数据吓人不是问题,动作走偏才是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