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调头”计划,电车降温,混动需求高涨?

最近本田甩了个大新闻:原计划砸千亿搞电动车的钱缩水30%,纯电新车推迟到2026年,反而要狂推13款混动新车,连关工厂的钱都省下来给混动让路。他们直接给冠道混动版定了个24.98万的起售价,矛头直指那些纠结续航、充电和限号的家庭用户。

本田“调头”计划,电车降温,混动需求高涨?-有驾

纯电砸钱不赚钱,本田先踩刹车

这两年电动车市场卷疯了,新势力们打价格战打到骨折,本田的纯电车卖得却像冷掉的饭团。 数据显示,本田中国纯电车2023年销量不到总盘的2%,投入的10万亿日元(约690亿人民币)打了水漂。

全球混动车市场反而在涨,日本混动占新车销量55%,美国涨了18%,中国也有12%的份额。 本田算了笔账:混动研发投入少、利润高,用户还更愿意买单。

混动车型杀回马枪,冠道成排头兵

这次本田的混动回归不是小打小闹。 2027年起要推13款新车,覆盖轿车、SUV甚至MPV,技术还是他们引以为傲的i-MMD混动系统升级版。

重点来了:广汽本田新一代冠道混动版可能第一个开卖。 这款中型SUV用第五代i-MMD系统,WLTC油耗压到4.9L/100km,车长超4.8米,后排能跷二郎腿,起售价却只要24.98万。

对比同级别的纯电SUV,比如问界M5 EV(28万起),冠道混动不用充电、没有续航焦虑,还能直接上绿牌免购置税。

工厂关停、生产线转向,混动才是顶梁柱

本田的实际动作更狠:广汽本田直接关了第四工厂,东风本田暂停第二工厂生产,这些产能全转去给混动车型和燃油车“续命”。

虽然他们宣称要新建EV专用工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混动才是现在能下金蛋的母鸡。 以雅阁混动为例,终端优惠后20万出头,月销稳稳过万;CR-V混动更是长期霸榜SUV销量前十。 这些车不需要建充电桩,4S店也不用培训一堆维修技师,成本省了一大截。

智能化不硬刚,专攻实用功能

面对新势力堆NOA、激光雷达的玩法,本田选择“偷懒”,自研的辅助驾驶系统先解决基础需求。 比如高速领航、自动泊车这些功能,虽然比不上华为ADS,但胜在稳定。

他们把Honda SENSING安全超感系统下放到了混动车型,标配碰撞预警、车道保持,连自动远光灯都安排上。 据说未来还会OTA升级,但短期内绝不碰城市NOA这种烧钱玩意儿。

政策松绑,混动成了“合规”最优解

别看欧美日都在喊禁售燃油车,但混动至今没被列入“过渡产品”。 在中国,混动依然享受绿牌政策;日本政府给混动车补贴到2025年;美国部分州甚至给混动减税。

全球95%的充电站集中在城市,三四线城市用户对混动接受度高达73%。 本田这波操作,算是把政策红利和用户痛点捏成了组合拳。

价格战下的生存法则

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的降价攻势,本田的混动车型反而开始变相涨价。 冠道混动版比燃油版贵2万,但省下的油钱两年就能回本。

他们给混动车型提供“电池终身质保”,这招直接击中用户对电池衰减的恐惧。 反观纯电车,特斯拉一夜降价3万,蔚来三年保值率不到40%,混动的“稳”字诀反而成了护城河。

合资车企的集体转向信号

本田的“叛变”不是孤例。 丰田宣布2030年混动占比超60%,日产把轩逸混动版价格压到12万区间,大众也在欧洲狂推PHEV车型。 这些传统巨头突然集体掉头,说明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电动车市场还没成熟,但资本已经等不及了。 混动成了他们既能保住市场份额,又能拖延转型时间的最佳方案。

本田“调头”计划,电车降温,混动需求高涨?-有驾

用户用钱包投票的真实逻辑

在广州某4S店,销售透露:“来看混动的客户根本不关心智能化,就问一句‘能加油吗? 续航够用吗? ”冠道混动版试驾排号排到了月底,而隔壁小鹏G6展车落灰。

上海混动车牌中签率是纯电的3倍,杭州混动车二手残值率比纯电高20%。 当用户开始用脚投票,车企的“技术信仰”也得低头看市场。

混动与电动的持久拉锯战

本田的“回头”并不意味着放弃电动化,但至少给了市场一个明确信号:在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40%、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混动依然是最务实的解决方案。 当新势力还在比拼百公里加速时,本田用混动车型证明:省下的钱、省下的时间、省下的充电焦虑,才是普通人买车时真正在意的硬指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