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了个关于二战法国人怎么开车的冷知识,我整个人心态直接就崩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德国人把法国给占了,第一件事就是把汽油全收走,毕竟坦克飞机都要喝油,你个平民老百姓开个雪铁龙兜风,那不是浪费宝贵的战争资源吗?于是法国人民的出行就成了大问题。
这时候,你以为法国人就要么开始苦练马拉松,要么就地躺平了?不,他们整了个花活儿,一个能把三体人看傻眼的花活儿。
他们搞出了一种叫gazogène的装置,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巨大的、丑陋的、冒着黑烟的钢铁“炼丹炉”直接焊在汽车屁股上或者侧面。这玩意儿干嘛的?烧煤的。你没听错,烧煤。通过让煤块在里面半死不活地燃烧,憋出一氧化碳和氢气,然后把这些毒气通进发动机里,强行让这个铁皮盒子动起来。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赛博朋克都拍不出来的末日废土精神。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优雅的法国绅士,戴着礼帽,开着一辆屁股上挂着个炼钢炉的雷诺,车子一边走一边duang duang duang地掉煤渣,黑烟滚滚,仿佛刚从地狱里跑出来。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这套系统,简直是反人类设计的典中典。首先,每天开车前,你得先给这个炼丹炉“开光”,也就是预热,半小时起步。上班快迟到了?对不起,炉子还没热,你跟老板解释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吧。其次,动力衰减极其严重,差不多三成没了,上个坡都得靠副驾驶下来推。最骚的是,每开个30公里,你就得停下来,打开炉子,拿出你的小铁锹,给它加煤。这哪里是开车,这分明是兼职当锅炉工。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个移动的毒气工厂,一氧化碳这东西,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形。车窗密封性稍微好一点,第二天你和你的车就一起上了社会新闻,标题都给你想好了:《论内循环模式的致命风险》。
但就是这么一个浑身都是槽点的玩意儿,在那个时代,就是救命的稻草。不光法国,整个德国当年有50万辆车都在用这套“自爆系统”,从训练坦克到救护车,万物皆可烧煤。
为什么?因为掀桌子了。
当正常的玩法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德国人说,游戏规则是我有油,你没油。法国人直接把桌子掀了,说我不玩汽油了,爷爷我今天开始烧石头,就问你怕不怕?
这才是真实世界的竞争法则,不是温文尔雅的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也别想好。什么技术路线,什么用户体验,在生存面前,都是狗屁。能动,就是唯一的真理。但能过,就是能过。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讲故事嘛,不就是图一乐呵。
这事儿放到今天看,就更有意思了。我们现在天天聊什么新能源,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车企发布会一个个搞得跟修仙大会一样,好像明天人类就要飞升了。
但本质是什么?本质还是能源焦虑。
当年的煤气车,和今天的电动爹,内在逻辑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在主流能源被限制或有缺陷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妥协方案。
你看,电动车主抱怨冬天续航打骨折,充电排队一小时。你想想当年那个法国司机,每30公里就要停车铲煤,他会不会觉得你这抱怨有点凡尔赛?你抱怨找不到充电桩,他连加油站长啥样都快忘了。我们觉得电池技术是高科技,在他的认知里,你那个大电池,不就是一块被压缩得特别紧、还不会冒烟的“煤饼”么。
说到底,技术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也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合不合适。我们现在觉得烧煤土,觉得落后,那是因为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你被扔回1942年的巴黎,那台“移动焚化炉”就是你眼里最靓的仔,比什么布加迪都香。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有时候真的会想,我们是不是对技术太崇拜了?总觉得技术能解决一切。其实,决定一项技术能不能活下来的,往往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有多牛逼,而是它能不能在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里跑起来。
就像自动驾驶,真正的技术难点不在于识别红绿灯,而在于怎么处理一个逆行冲过来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车上一万个激光雷达也没用,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煤气车也是一样,它不先进,不安全,不环保,但是它解决了当时最大的痛点:让车动起来。这就够了。
所以,别再吹什么品牌光环和技术玄学了。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本人。这些东西在绝对的能源危机面前,P用没有。当加油站和充电桩都没了的时候,开奔驰的和开五菱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谁的后备箱里煤块储备得更多。
现在总有人问,如果未来再来一次能源危机,我们是重启这些“倒退的技术”,还是押注什么氢能源之类的未来科技?
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
真正的答案是,到了那个时候,规则就变了。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个最不讲理、最不要脸、最能“整活”的玩家。就像当年的法国人,他们没有去研究怎么从空气里榨出汽油,而是直接掏出了铁锹和煤块。
最好的防守是掀桌子。最好的能源方案是直接把对手的能源给断了。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历史从来都是这么简单粗暴。就问你烦不烦?!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