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关于小米SU7的报道特别多,尤其是对它高速行驶甩尾撞击绿化带的事件。说实话,这事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高性能电动车的安全隐患。没细想过的事情可能会变得很严重,比如车主突然觉得,哎呀,要不我试试这个快一点,结果不小心就踩过头。尤其是年轻用户,那几乎是新手状态——刚开大马力车,没经验,也没意识到它的瞬时扭矩能带来多大威胁。
我记得前段时间,看某个修理工调侃,一台跑车(比如保时捷911 Turbo S)功率大到鬼,起步慢个0.5秒都能造成差别。原因很简单:机械传动有延迟——油门踩到底,需要一段时间变成轮上的动力。而电动车就不同了,1340马力瞬间爆发出来,几乎是在你按下油门的瞬间扭矩就到达顶峰。这种爆炸式的动力,给驾驶员反应的空间几乎没有。
说到这里,某次我翻了翻笔记,发现甩尾其实大多是在湿滑路面结合急加速下才出现。而这,和油车相比,电动车的反应速度差不多,简直是瞬间到达,没有任何缓冲期。你想,普通人开个油车,能扭出甩尾,可能得高速转弯、调节油门配合油门松快,也得司机平时有经验。可是在电动车上,哪怕是第一次试驾大马力,就可能一下脚踩到底。
这让我想起刚才有朋友跟我聊,他说:开电动车,别以为油门那么软,一踩就上去了。——没错,尤其是像SU7这样的车型,超高扭矩瞬时输出,后轮过载很容易打滑。可我也得承认,这也不能全怪车——毕竟,设计者明明知道这样,但推广到普通消费者手中,怎么确保他们别误操作呢?这也让我想到,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比如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5秒的限制,远远还不够具体。
话说回来,很多年轻人用快换车来彰显人气,买车不一定看配置,反而更像炫耀品。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刚刚步入社会或者研究生学,尤其是首次接触大马力车,对操控经验几乎为空白。你让我想起我一个朋友,他刚买了辆豪车,说哎,车跟玩具似的,挺好玩。但是他也承认,平时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敢搞点快感。我有个猜测:是不是这帮年轻人,没有充分意识到动力超载的风险?这也许是个未必成立的猜想,但我觉得挺合理。
我还特别关注车的供应链问题。你知道吗,像SU7这样的超高性能车型,它的动力系统,实际上电机和减速器的电子控制,占了很大比重。假如零部件供应一出问题,或者控制算法出现bug,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买个千兆路由器,只要软件出差错,家里的网就得死机。厂家为了追求极致性能,得投入大量研发,产品线变得更复杂,也增加了故障点。
大马力车型的保值率也值得一提。你算算百公里成本,电动车在使用成本优势明显:电费每公里0.2元,油车可能要1-2元。换句话说,长远来看,开一辆SU7类似的电动车,省的钱还是挺多的。但是,安全方面,不少人担心:高速行驶碰撞风险更大,甩尾导致的事故关乎生命。究竟谁该担责——车企设计?还是监管机构?这问题挺模糊,谁都说不清楚。
这都是新事物,谁都在探索。只是,这场动力革命,将如何影响我们的驾驶惯?我在想,是不是未来年轻人会更喜欢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还是会为了追求速度放弃安全?或者,这只是一场科技秀?(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注意到很多人关心:这类车的保值能撑多久?没太想过,开了两三年,期限到了,能剩多少钱?说不清。只是,这种瞬时扭矩带来的快感是多少人都无法抵抗,同时也隐藏了不少潜在的危机。
你觉得,未来的路,还会变得更惊险还是会逐步平衡安全与性能?这或许也是我们都得面对的问题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