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翻车”,46万车主断网

前几天刷到一个新闻,看得我直咂舌:9月11号晚上,全国46万哪吒车主集体“失联”。车机黑屏、导航失灵、蓝牙钥匙失效,手机App远程控制全挂了——一夜之间,智能电动车变“老年电动车”。有车主在地下车库转悠半小时,愣是打不开车门,最后靠一把实体钥匙才脱困。你说这事闹的,是不是挺魔幻?

你说现在买车,图啥?不就图个智能、省心、科技感上头嘛。可哪吒这波操作,直接给所有人泼了盆冷水:你以为买的是“智能终端”,结果可能只是个“电子盲盒”。当初宣传“终身免费流量”,听着多香啊,结果呢?企业一出问题,服务说断就断,车主成了夹心饼干,两边踢皮球,最后还得自己掏钱买“自救套餐”——5.9元保基础,299元一年恢复全部功能。这哪是“终身免费”,简直是“终身被宰”。

智能车变“砖头”,谁来兜底?

说实话,这事最扎心的不是断网,而是车企和供应商互相甩锅,用户成了唯一输家。哪吒说联想懂的单方面停服,联想反手甩出合同:合众汽车长期欠费,催了又催,实在扛不住才断的。好家伙,真相一出,原来问题出在车企自己身上。经营不善、资金链紧张,连服务费都付不起,还拿“终身免费”当卖点忽悠消费者,这不是打脸是什么?

智能汽车“翻车”,46万车主断网-有驾

咱们买车,越来越看重智能化体验。大屏、语音控制、远程空调、自动泊车……这些功能确实让用车变得方便多了。可哪吒这事提醒我们:再炫的智能,也得建立在持续运营的基础上。硬件坏了还能修,软件服务一旦停摆,车就真成“摆设”了。你花十几万买的不是四个轮子,而是一套需要长期“续费”的数字服务。这年头,连车都开始搞“订阅制”了,你受得了不?

对比一下,谁更“支棱”?

咱们不妨拿几款主流车型比划比划。比如比亚迪海豹,同样是新势力,但它背靠大厂,三电技术和车机系统都是自研,服务稳定性强得多。虽然车机界面没那么花哨,但胜在稳定可靠,从没听说谁家海豹突然“变砖”。还有特斯拉Model 3,虽然早期也被吐槽车机卡顿,但人家有完整的OTA升级体系和全球服务网络,系统出问题能快速修复。再看小鹏G6,智能化确实顶呱呱,NGP辅助驾驶用起来很上头,但它的云端服务也依赖第三方,万一哪天合作方翻脸,会不会也上演“断网门”?

这么一看,传统大厂反而更让人安心。像丰田、本田这些品牌,虽然智能化“慢半拍”,但胜在系统简单、耐用、故障率低。它们不搞“终身免费”这种噱头,但服务承诺更实在。新势力拼的是创新和速度,可一旦资金链出问题,最先崩的就是这些“软服务”。

智能化,到底是“香”还是“坑”?

智能汽车“翻车”,46万车主断网-有驾

当然,我也不是否定智能化。哪吒U-II、哪吒S这些车,外观设计挺前卫,风阻系数做得不错,内饰大屏看着也高级,说是“出片利器”也不为过。动力上,纯电版本百公里加速7秒左右,日常通勤完全够用。L2级辅助驾驶该有的功能也基本配齐了,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开起来确实轻松不少。

可问题是,当核心功能依赖外部服务时,车的“主权”其实不在你手里。你花十几万买车,结果连蓝牙钥匙都用不了,还得额外付费恢复,这算哪门子“车主权益”?更有意思的是,哪吒的“终身免费流量”当初可是写在宣传页上的,可合同里有没有明确责任条款?估计大多数人都没细看。销售嘴上说“终身”,结果企业一出事,承诺立马变“空头支票”,这不就是典型的“画饼充饥”吗?

安全性与用户体验,谁更重要?

再说个细节:有车主反映,断网期间,车辆的远程充电管理也失效了。这意味着你没法通过App查看充电进度,甚至无法远程启动或暂停充电。在极端天气下,这可是个安全隐患。夏天高温,电池充太久会不会过热?冬天低温,预热功能用不了,上车就是冰窖。这些看似“小功能”,关键时刻真能影响用车体验甚至安全。

相比之下,像广汽埃安这类品牌,虽然车机系统不算最顶尖,但对基础服务的稳定性把控更严,很少出现大规模服务中断。还有吉利银河系列,直接把服务链攥在自己手里,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车企的“底子”厚不厚,关键时刻真能看出来。

智能汽车“翻车”,46万车主断网-有驾

你会怎么选?

所以啊,哪吒这次断网事件,表面上是个技术问题,实则暴露了整个新势力造车的“软肋”:重营销、轻运营;重功能、轻服务。消费者被“智能”、“未来感”这些词撩得心痒痒,结果一不小心就成了“小白鼠”。你说这车还能买吗?也不是不能买,但得擦亮眼睛——别光看配置表,还得看企业健康状况、服务能力和历史口碑。

下次你去4S店,销售跟你说“终身免费服务”,你可得多个心眼:这承诺写进合同了吗?违约了怎么赔?服务商是谁?有没有备选方案?别让“真香”变“真坑”。

智能汽车“翻车”,46万车主断网-有驾

最后留个问题:这样的智能汽车,你爱了吗?如果让你在“炫酷但风险高”和“朴素但稳当”之间选,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