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1月15日起,广东车主可以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直达香港机场停车场;一个月后,部分车辆还能驶入香港市区。这项被称为“粤车南下”的新政策,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交通迈入双向互通时代。与此前“港车北上”单向便利不同,此次政策让广东居民也能享受“一脚油门过大桥”的出行自由。
这并非简单的通行权放开,而是一套精密设计的管理制度。政策分两步实施:首批开放广州、珠海、江门、中山四市车主申请,11月15日先启用香港口岸自动化停车场服务,用于转机或短暂停留;12月23日起,通过抽签获得资格的车辆可进入香港市区,每日仅限100辆。未来半年,政策将推广至广东全省。
为何此时推出“粤车南下”?背后是大湾区融合的深层逻辑。自2023年“港车北上”实施以来,经港珠澳大桥北上的香港车辆日均已达6000车次,占口岸客车总量四成以上。大桥通行能力被有效激活,但车流呈现明显单向性。此时推出对等政策,既可平衡车流、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也回应了广东居民日益增长的自驾赴港需求。
过去,广东车主若想自驾入港,只能申请传统“粤Z”两地牌,需满足高额投资或纳税门槛,普通家庭难以企及。而“粤车南下”彻底打破这一壁垒——不设排量、纳税、投资等条件,仅要求车辆为广东登记的非营运小型客车,车主为年满18周岁的内地居民,且驾驶人须持有内地驾照和香港正式驾驶执照。
政策设计体现“低门槛、严监管”思路。申请者无需资产证明,但必须完成多项硬性准备:车辆需通过指定验车,驾驶人须换领香港驾照,还必须购买符合香港法规的第三者责任险。香港机场管理局已推出最短1天的短期保险产品,方便临时出行。每辆车最多备案两名驾驶人,信息一经登记不得更改。
与传统两地牌的长期通行不同,“粤车南下”定位为短期、高频、普惠型出行。进入市区的车辆单次停留不得超过3天,且须提前预约,每日限额100辆。首批1700个抽签名额在11月23日通过公开抽签决定,中签者方可提交完整申请材料。这种“抽签+预约”双控机制,既保障公平,又避免对香港交通造成瞬时压力。
政策出台后,粤港两地反应积极。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称其为“小步快走”的稳妥安排,强调将与内地部门紧密协作,确保运作平稳。广东省政府则将其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推动公安、海关、边检等部门数据互通,实现“一次提交、跨部门联办”的一站式服务。
汽车行业普遍看好其带动效应。香港总商会主席陈瑞娟认为,自驾游客将为零售、餐饮和旅游服务业注入新活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指出,这不仅是交通便利,更是打通大湾区“人、车、物”要素流通的关键一步,有助于深化区域经济融合。
普通车主热情高涨。不少受访者表示,计划用新车体验政策红利,前往香港探亲、购物或观看2025年全运会赛事。社交媒体上,“粤车南下”成为热议话题,许多家庭开始规划“大桥周末游”。但也有人担忧:抽签中签率低、跨境保险成本高、靠左行驶适应难,可能影响实际体验。
现实挑战确实存在。目前每日100辆车的配额虽保守,却为管理留出缓冲空间。未来若扩大规模,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的通关效率、香港市区停车资源、充电桩布局等配套需同步跟进。专家建议,应推动粤港澳三地保险标准互认,开发长期跨境车险产品,并加强驾驶规则宣传培训。
可以预见,“粤车南下”不会一步到位全面放开,而是像“港车北上”一样,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扩围。它不是取代传统两地牌,而是构建“高门槛长期通行”与“低门槛短期通行”并行的双轨体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这项政策的意义,远超一辆车能否驶入香港。它传递出明确信号:大湾区正从单向便利走向双向融合,从制度衔接迈向生活圈共建。当越来越多广东私家车驶上香港街头,两地的距离,将在车轮下真正缩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