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源电动车,这个1997年就诞生的行业元老,曾经是无数家庭的第一辆电动车。 如今,走在街上,雅迪、爱玛、小牛的身影随处可见,���源却渐渐淡出主流视野。 为什么一个比对手早起步多年的老品牌,反而被后来者轻松超越? 真相远比表面更残酷。
走进任何一家电动车卖场,绿源的展位总是显得有些冷清。 一位销售员直言:“年轻人来看车,第一眼就被雅迪的酷炫设计吸引,或者追问九号的智能功能。 绿源的车子质量不错,样子太老气,年轻人觉得开出去没面子。 ”绿源的主力车型依然保持着十年前的设计风格:方正的车身、保守的配色、简单的功能。 而竞争对手早已玩起了跨界联名和科技感设计。 九号电动车与动漫IP合作推出限量版,车身线条犀利,灯光效果炫酷;雅迪甚至请来保时捷设计团队操刀,车型充满未来感。 绿源却还在强调“经典耐用”,这恰恰成了它的软肋。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电动车消费者中,18-35岁群体占比超过70%,他们对“颜值”和“智能”的重视度远超老一辈。 绿源的门店反馈显示,许多年轻顾客进店后不到五分钟就转身离开,原因是“车型看起来像我爸那辈开的”。
绿源在营销上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比雅迪每年数亿元的广告费用,绿源的市场预算显得寒酸。 雅迪赞助世界杯、签约顶流明星,广告铺天盖地;小牛和九号则深耕社交媒体,通过抖音、小红书种草年轻用户。 一位营销专家指出:“绿源还停留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思维里,现在的市场,不懂传播就等于自断双臂。 ”2023年的一项品牌认知度调查显示,在一二线城市,雅迪和爱玛的知名度均超过80%,而绿源仅为30%左右。 部分消费者甚至误以为绿源是“杂牌车”。 一位经销商吐槽:“绿源的车性价比其实很高,没人知道。 其他品牌搞直播、发短视频,绿源却连个像样的官网更新都慢半拍。 ”
技术层面的落后更是绿源的硬伤。 早期绿源以电池技术起家,近年来在智能化和锂电池应用上掉队。 当雅迪的石墨烯电池实现续航突破、九号推出自动泊车和手机互联功能时,绿源直到2024年才仓促推出“数字化电池”,且功能仅限于基础电量显示。 业内人士透露:“绿源的研发投入不足对手的三分之一,智能化团队规模小,迭代速度慢。 ”实测对比中,绿源的主流车型续航普遍在80公里左右,而同级竞品轻松突破100公里。 消费者反馈中,“充电慢”“功能少”成为高频差评。 ,绿源至今没有自研的智能系统,车载功能依赖第三方方案,导致体验割裂。
产品质量问题频频曝光,让绿源的“耐用”招牌蒙尘。 2023年至2024年,绿源多次登上质量黑榜,涉及刹车失灵、车架锈蚀等安全隐患。 一位消费者投诉:“买回来半年,车把就出现异响,售后却推诿是正常磨损。 ”在黑猫投诉平台,绿源的累计投诉量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问题集中在电池衰减、控制器故障等核心部件。 更严重的是,部分车型因设计缺陷引发事故,例如某款车型的刹车逻辑与常规相反,导致用户误操作。 这些负面新闻不断消耗着品牌信誉,老用户流失加剧。
渠道萎缩让绿源的生存空间压缩。 2024年,绿源经销商数量净减少上百家,许多门店转型销售其他品牌。 一位前代理商透露:“卖绿源根本不赚钱,单台利润只有竞品的一半,销量还上不去。 现在年轻人认品牌,我们推不动。 ”反观雅迪、爱玛,通过高利润返点和广告支持维系着庞大的渠道网络。 绿源的线下门店往往位置偏僻,装修陈旧,拉低品牌形象。 同时,绿源在电商渠道布局迟缓,天猫旗舰店销量常年垫底,而九号、小牛凭借线上直营模式快速扩张。
面对困局,绿源在2024年启动战略调整,推出“全场景轻出行”计划,拆分出高端子品牌LYVA和生态品牌源行者。 新车型尝试加入液冷电机和模块化电池,并拓展海外市场至东南亚和欧洲。 业内观察者指出,这些动作仍显被动:LYVA品牌定价过高,缺乏核心技术差异化;海外销量占比不足5%,难以支撑基本盘。 ,绿源的企业文化仍偏保守,内部创新阻力大,一款新车型从研发到上市周期长达两年,而对手只需半年。
市场不会等待慢跑者。 当绿源还在纠结“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时,对手已用更激进的产品和营销夺走用户。 一位行业分析师直言:“绿源的问题不是某个单点失误,而是系统性的落后从品牌、营销到技术、渠道,全面脱节。 ”消费者用脚投票,绿源的销量曲线早已说明一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