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升级,全面硬核时代,以“身”入局更安心

最近大家在聊车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发现一个变化。

前几年,我们去逛车展或者4S店,销售人员嘴里说的最多的,可能都是那块比iPad还大的中控屏幕,能变多少种颜色的氛围灯,或者是那踩一脚油门,几秒钟就能破百的推背感。

这些东西确实很吸引人,也让车子看起来科技感十足。

汽车安全升级,全面硬核时代,以“身”入局更安心-有驾

但是,当新鲜感过去,冷静下来想一想,一辆车最根本的价值应该是什么?

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回到那两个最朴素的字:安全。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毕竟,车里坐着的,往往是我们最亲的家人。

最近,整个汽车行业仿佛是商量好了一样,开始集体“返璞归真”,把安全这两个字,重新用最大、最粗的字体,写回到了自己的核心位置。

这场变革来得悄无声息,但却非常深刻,它正在重新定义一辆好车的标准。

这场变革的第一个推动力,来自我们国家层面。

以前,很多非常重要的主动安全配置,比如能帮你自动刹车的AEBS系统,往往只出现在高配或者顶配车型上,成了需要加钱才能买到的“奢侈品”。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难道说,预算不那么充足的消费者,就不配拥有更全面的安全保障吗?

汽车安全升级,全面硬核时代,以“身”入局更安心-有驾

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现在,国家直接出手解决了这个问题。

今年8月份,关于“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一项技术标准,从过去的“推荐安装”正式升级为了“强制安装”。

这个变化听起来很专业,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以后不管你买什么牌子的新车,是便宜还是贵,都必须得有这个能帮你“救命”的自动刹车功能。

这就好比是给所有在路上跑的车,都划定了一条最低的安全生命线,实现了真正的“安全面前,人人平等”。

这背后,是国家在引导整个汽车产业,不要再沉迷于那些华而不实的配置竞赛,而是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工信部也明确了目标,到2025年,要建立一套覆盖汽车从生产、销售到上路行驶全过程的安全监管体系。

这说明,未来汽车的安全,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提升的长期任务。

当然,政策是底线,而有些负责任的车企,早就在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了。

汽车安全升级,全面硬核时代,以“身”入局更安心-有驾

比如我们熟知的奔驰,它一直强调一个叫“整体式安全”的理念,意思就是从预防碰撞到碰撞发生时,再到碰撞之后,都要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它的车身用了超过70%的高强度钢材,还配了十几个安全气囊,目的就是在意外发生时,能给车里的人撑起一个坚固的“生存空间”。

还有像福特这样的百年车企,更是把安全刻在了骨子里。

福特家族的第四代传人比尔·福特就公开说过,在安全性方面,绝不能偏离福特的全球标准一分一毫。

所以我们看到,长安福特在国内生产的车型,在满足国家法规和各种碰撞测试要求的基础上,还主动给自己加码,额外增加了超过50%的整车碰撞试验次数,专门去模拟不同年龄、不同体重的乘客在发生事故时的状况。

这种近乎“自虐”式的投入,市场也给出了积极的回报,福特在中国的业务实现了连续八个季度的盈利。

这说明,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在踏踏实实造车,谁在真正关心用户的生命安全,大家都能看得见。

说完了国家规定和企业理念,我们再来看看一辆车最实打实的安全保障,也就是它的“筋骨”——车身结构和用料。

汽车安全升级,全面硬核时代,以“身”入局更安心-有驾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和钢筋水泥的质量,决定了这栋楼能有多结实。

如果说那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帮你提前预警、躲避危险的“眼睛”和“大脑”,那么坚固的车身,就是发生碰撞时保护你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现在,几乎所有车企都在宣传自己用了多少“超高强度钢”、“热成型硼钢”。

这些材料的强度,是普通钢材的好几倍,用在车身的A柱、B柱、门槛梁这些关键部位,就能在碰撞中最大程度地保证驾驶舱的完整,不被挤压变形。

在这方面,沃尔沃一直是个标杆,它的“笼式安全车身”结构闻名于世,就是用大量的硼钢打造了一个像笼子一样坚固的框架。

我们的自主品牌也进步神速,比如吉利汽车,在其博越等主流车型上,也大量使用了强度高达1500兆帕的热成型钢,在设计上也非常讲究,力求在碰撞时能有效地把冲击力分散掉。

而最近,长安福特用一个非常硬核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真材实料”。

有媒体对新款蒙迪欧运动版的白车身进行了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官方公布的数据是车顶能承受8.79吨的压力,这已经是个很不错的成绩了。

汽车安全升级,全面硬核时代,以“身”入局更安心-有驾

但测试者显然觉得不过瘾,直接用吊车把一个个巨大的集装箱往车顶上放。

当第五个重达2.2吨的集装箱压上去,总重量达到惊人的11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结果,那副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车身,硬是扛住了,车身结构保持得相当完好。

这简直就是“反向虚标”的典范,说明厂家对自己产品的用料和强度,说得还太保守了。

这种扎实的“内功”,也让蒙迪欧在国内最严苛的碰撞测试机构之一——中保研的测试中,拿到了核心安全项目全部优秀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不见的实力,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了作用。

有新闻报道,在云南,一辆蒙迪欧失控翻滚坠下59米深的山涧,车子虽然报废了,但驾驶舱结构保持完整,车上的人员只是受了点擦伤。

在杭州高速上,另一辆蒙迪欧以120公里的时速撞上了前方的工程车,坚固的A柱顶住了巨大的冲击力,守护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汽车安全升级,全面硬核时代,以“身”入局更安心-有驾

这些真实的案例,比任何华丽的广告词都更有说服力,它让我们明白,车身的强度,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参数,而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生命堡垒”。

当然,最理想的安全,还是让事故根本不发生。

这就需要主动安全技术的进化了。

最早的主动安全,可能就是ABS防抱死系统,它能让车在急刹车的时候,车轮不被抱死,司机还能控制方向。

而现在,随着摄像头、雷达这些传感器的普及,加上芯片算力的飞速发展,主动安全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过去事故发生时“尽量减轻伤害”,进化到了事故发生前“主动规避风险”。

比如,一些新势力品牌开发的功能,当系统判断碰撞已经无法避免时,它能在碰撞发生前的零点几秒内,主动调整悬架高度,让车身最坚固的部位去承受撞击,这就把安全从被动承受,推向了主动应对。

还有像长城汽车的坦克平台,它甚至考虑到了车辆在越野时可能发生的翻滚等极端情况,把安全标准从平整的公路,拓展到了全路况。

而福特的Co-Pilot360™驾驶辅助系统,则很好地体现了技术普惠的理念。

现在,即使是价格不到15万的蒙迪欧车型,也配备了多达17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包括全速域的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碰撞预警等等。

这在同级别的合资车里,性价比非常突出。

这不仅仅是把高端技术下放,更是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无论你购买哪个配置的车型,我们提供的安全守护,都是不打折扣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