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毫米波雷达行业概览
毫米波雷达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汽车行业,其中包括已实现量产的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目前由智驾应用主导。
全球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
在智驾行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车载毫米波雷达行业迎来增长黄金期。此市场规模分析包括前向雷达及角雷达并剔除车厢雷达。全球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人民币15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248亿元,複合年增长率达12.3%,预计将以15.1%的複合年增长率增长,2029年将达人民币501亿元。
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
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人民币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82亿元,複合年增长率达16.6%。预计将以21.5%的複合年增长率增长,并于2029年将达到人民币216亿元。2025年2月,一家中国领先OEM推出了下一代智能驾驶系统,显著提高了毫米波雷达的採用率以及每辆汽车的平均传感器部署率。这项技术进步预计将在 2025 年推动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的大幅成长。
智驾行业的分类
智驾技术等级的划分本质上是人类驾驶权向机器系统渐进式转移的过程映射。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标准,智驾被划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第2级与第3级构成产业发展的关键分水岭。
智驾包含从基本驾驶辅助到完全自主驾驶的所有技术,而自动驾驶则被归类为这一大纲之下的一个子集。
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5年颁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和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搭载联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必须具备与功能规格相匹配的软硬件功能,同时需要满足严格安全要求。因此,全球主流OEM与科技公司均已採用「L2+」技术路线作为过度策略,在L2级责任框架下,提升传感器与算法效能,扩大智驾的功能边界,进而建立使用者的信任,并在可控安全范围内累积冗馀技术。
随著智驾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功能创新」到「用户体验」再到「市场接受」的正向增强循环。技术的迭代使L2+系统功能模块从基础的ACC+LKA扩展至NOA、记忆泊车辅助(HPA)等多项先进功能,功能丰富度大幅提升。在用户价值维度,这种功能延展显著改善了安全性维度、舒适性维度和便利性维度的用户体验,使得智驾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政策端对智驾功能的强制性标配要求(如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正在从外部环境强化L2+技术的市场刚需属性。未来,随著算法泛化能力的增强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L2+技术将成为推动智驾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引擎,并为更高阶智驾的商业化奠定技术储备与市场认知基础。
近年,配备智驾技术的自动驾驶车辆的发展相当迅速,目标是实现更高水平的驾驶安全性、提升驾车体验、提高燃料效率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随著科技发展和智能化更普及,预计未来十年智驾的渗透率将稳步上升。自动驾驶车辆的全球出货量预料由2024年的37.9百万辆增至2029年的65.7百万辆,複合年增长率11.6%。
凭藉拥有最庞大的新车销售量及随著智驾技术日益普及,预期中国将成为自动驾驶车辆出货量的的领航市场。预测中国自动驾驶车辆出货量于2024年达15.2百万辆,及将于2029年进一步增至30.8百万辆,相当于2024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长率15.2%。因此,中国汽车OEM已在积极加强其硬件能力,以满足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需求。
智驾行业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 中低价位车型中智驾的渗透率迅速提升:在成本降低、传感器与计算平台的进步发展以及对智慧技术范畴的规管政策支持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下,智驾正迅速扩展至中低价位车型。随著L2/L2+级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量产车型配备AEB、ACC及NOA等功能,逐步挨近L3级能力。毫米波雷达可在效能和成本之间实现最佳平衡,已成为此市场分部的主流感知解决方案。汽车销量增长反映了智慧水平的持续提高,加快该行业向更高水平智驾演进的步伐。
• 多传感器多模态融合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单一传感器在複杂或极端场景下常常存在性能局限,易产生感知盲区。相比之下,通过多种传感器的融合协同,并结合高精度定位信息,智驾系统可实现更全面、稳定的环境感知能力。多模态融合不仅提升了系统在感知精度方面的表现,也增强了其在恶劣天气、夜间行驶等複杂条件下的适应性。此外,容错设计配置在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即使某一类传感器失效,其他传感器仍可接管核心感知任务,保障整体系统稳定运行,从而有效提升智驾的整体可靠性与安全性,并将成为实现高阶智驾功能的重要技术基础。
• OEM商加大对毫米波雷达的投入驱动其价值与採纳的扩增:随著智驾的智慧化不断深入,车辆对感知系统准确性、即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变得更高,推动配置和技术不断升级。高效能感测器、融合算法及高算力芯片的採用,大幅提升了系统能力,并令感知系统的单车价值大幅增加。相应地,众多领先OEM持续在智驾领域加大投入,驱动感知系统配置的持续升级。车载毫米波雷达平均装配量预料会稳步攀升,产品价值势将大幅增长,让市场潜力进一步被释放。
毫米波雷达在汽车市场的应用
感知系统是智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于智驾感知的主要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其各被认为具有互补性。
毫米波雷达凭藉其在複杂天气条件下的稳定探测能力和运动参数精准测算,正在智驾感知系统中佔据关键地位。毫米波雷达通过精准的距离和速度测量来实时监测前方车辆或障碍物,实现碰撞预警与安全车距维持,是这些主动安全功能的核心传感器。
相较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抗干扰能力更强,能够满足全天候使用需求,且在性价比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相较于无法直接量测物体速度的摄影机,毫米波雷达可提供即时的速度资讯,让反应速度更快、动作追踪更精准。与超声波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可提供在高速场景下的更优越安全性保障和更广覆盖范围。这种複合优势使毫米波雷达在智驾感知层构筑起全天候基础屏障。
同时,其对金属目标(如货车尾部、交通护栏等)的高反射识别能力,也进一步提升系统在高风险场景中的可靠性。
随著智驾等级的提高,多传感器融合架构日益成为主流,毫米波雷达凭藉其较高成熟度、低功耗与成本可控性,不仅在恶劣场景下承担关键补盲功能,更成为当前感知系统中工程落地性最强、性价比最优的传感器之一。
早期的2D毫米波雷达(仅测量范围和速度)以其成本优势在市场上佔有主导地位,适用于盲区警示等基本功能。随著价格下降及技术进步,能够检测水平视角的3D雷达已逐渐取代2D雷达,并应用在L1的智能驾驶领域。虽然3D毫米波雷达目前是汽车应用的主流配置,但产业正快速朝更先进的解决方案转移。与捕捉距离、速度和方位角的3D雷达相比,4D毫米波雷达增加了垂直仰角作为第四维,实现了全面的空间感知。这项强化功能可提高对低处和高空物体的识别能力,减少误报,并支持智慧驾驶中更精确的分类和决策。
随著天线设计和讯号处理的不断改进,4D雷达可产生更密集的点云,从而更精确地重建物体轮廓和进行更好的环境建模。人工智能演算法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其语义识别能力,使其能够识别物体类型和预测运动。这些进展正推动4D雷达在智慧驾驶系统中的快速应用。中国的4D毫米波雷达市场正在急速成长。根据灼识谘询报告,中国2024年车载4D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为人民币12亿元,并预计将以55.7%的複合年增长率增至2029年人民币107亿元,其市场佔有率由2024年的14.3%上升至2029年的49.4%。目前,4D毫米波雷达已在前装量产中快速渗透,逐步替代传统3D毫米波雷达,在各智驾等级中的渗透率均稳步攀升。
按出货量计算,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3.1百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41.6百万辆,複合年增长率达33.6%。预计该市场将以24.8%的複合年增长率增长,2029年将达126.1百万辆。2024年中国前向雷达及角雷达出货量分别为19.2百万件及22.4百万件。与此同时,预料相若类型毫米波雷达的单价会随著时间而回落。
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主要有以下驱动因素及趋势
• 政策法规加速雷达装配率提升:从《轻型车AEB强制标准》2028年实施,到主要城市发放L3高速测试牌照,2023年11月发佈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计划,中国政策法规的发展正在加速推进雷达装配率。其中AEB、FCW等功能核心依赖毫米波雷达作为前向感知主件。此等法规直接促使毫米波雷达从「功能性选择」走向「合规性刚需」,尤其在商用车与城市共享出行车队。同时,随著国产供应链的快速成熟,毫米波雷达的製造成本持续下降,产品性能不断优化,为乘用车与商用车车企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 更高级别智驾渗透率的激增: 随著智驾技术从L2向L2+演进,越来越多整OEM将NOA、自动变道、智能泊车等功能下沉至主力车型。这些高阶功能对环境感知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毫米波雷达作为实现长距离测速与障碍物识别的关键组件,成为标配核心之一。特别是在L2+方案中,通常搭载1件长距前向雷达与2至4件角雷达,显著高于L1的1至2件配置。因此,高阶驾驶功能的普及直接推高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平均装配数量和整体系统需求。
• 毫米波雷达技术的持续进步:在技术路径上,毫米波雷达正经历从传统3D向4D成像升级,基于多芯片级联和虚拟孔径合成技术,可实现更高空间分辨率与动态目标跟踪。同时,天线集成度提升、MIMO通道拓展、超材料调节波束增强抗干扰能力,使其在複杂城市道路、高速变道等场景下保持高稳定输出。此外,借助域控制器算力提升,毫米波雷达正从基于波形的反射检测,升级为点云数据输出与语义识别能力。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可实现多目标识别、动态轨迹预测。AI的引入显著拓展了毫米波雷达在複杂道路环境中的适应性与精准性,由此不再只是基础测距传感器,而成为支持智能决策的「语义感知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