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比拼大电池,特斯拉坚持小电池,中国产品考虑续航需求

这两年电动车圈里最热的焦点之一,就是电池到底要多大才算合适。特斯拉坚持60-85度电的电池包,觉得这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人日常驾驶,属于那个“刚刚好”的区间。你要是仔细想想,这确实有道理:谁天天一脚油门跑到500公里?咱们普通老百姓,上下班、接送家人、买菜,真用得上那么大的电池吗?

可今年,情况有点变了。中国那些造车新势力们扛起了“大电池”的大旗。你看乐道L90七座版,直接标配85度电,理想i8更豪,一块电池97.8度,小鹏P7高配也是92.2度电起步,问界M8全新纯电那款直接上100度三元锂,还能跑705公里。最激进的还是蔚来,宣布全系100度电池起步,价格还不涨。

这一波操作,让人以为中国品牌和特斯拉不是供应链不同,根本是两套逻辑两种思路。你要问孰优孰劣,说白了,没标准答案,咱们还得慢慢聊。

特斯拉是“抠”吗?其实是追求极致能效。每次人家发布新车,老外都骂舍不得给大电池,好像特斯拉就是为了节省成本。其实特斯拉能做到用60度电实现500公里续航,关键不是电池大不大,而是“吃得少跑得远”。这靠的是三电系统各种优化,电机控制、电池管理、轻量化车身,都在玩命降能耗。换句话说,特斯拉用的是“绣花针”,中国品牌用的是“大力士”。

可中国车也不是不会优化能耗,问题是国内大环境不一样。你想想,咱们中国城市大大小小那么多,三四线城市充电桩根本没那么普及。有些地方高速服务区都见不着好用的快充桩,出去自驾心里四处蹦腾。中国车企索性给你电池做到足,让你续航焦虑都没了,哪怕用不到一星期,不出远门纯属浪费,但用户心里踏实啊。

其实这做法就跟不同市场需求有关。欧美人家住别墅,停车库里有充电桩,晚上随手插上充,周末出远门高速全是超充。中国城市车主楼下没车库,充电不方便,自然看重“电池越大越好”这事,这叫接地气。

再说回供应链策略,特斯拉一直是自家工厂自己搞,跟松下、宁德、LG巨头合作牢牢把控技术和安全。中国品牌更像是大杂烩,主打灵活协同。蔚来、小鹏、理想该用宁德就用宁德,自己会做超充技术也一并研发,同时让供应链配合。有点像小米手机,自己攒一部分,别的不行就用现成主流品牌。比拼的是谁能把资源整合得更顺滑。

这又扯到了技术鸿沟。别看特斯拉“抠”,但人家对材料、电芯、管理系统全权把关,一体化特别强。那中国品牌呢?依赖于宁德时代这样的大供应商,能拿到市面上最新的电池、最快的超充方案,但自主研发还在追赶。两边都算有各自的优劣势吧。

有意思的是,虽然电池容量拼得头破血流,但超充技术上大家貌似都达成了共识。特斯拉早早开始超充布局,V3超充桩功率直接250kW,补电也很快。中国品牌这两年疯狂追赶,理想的5C超充直接到520kW,蔚来、小鹏超充坪功率也不低。意思就是不管你电池多大,充得快才是王道,谁都不想在充电桩傻等。

这样下去就出现了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品牌给足电池,心里踏实;特斯拉电池精简,但超充方便也不怕没电。两条路都能走下来,谁优谁劣还是那句话,得看市场怎么变、用户怎么选。

现在咱们回头看看,有必要思考一下,未来是不是电池非得越大越好。这事说到底,汽车厂商到底是懂用户,还是玩技术堆砌?

打个比方,造手机早期大家拼电池,恨不得能用一周不用充。可后来发现,续航长归长,要是两小时就充满,也没人关心电池到底多大。汽车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最早大家啥也没有,蛋糕谁都想多分一块;现在充电网络慢慢补齐了,超充桩越来越广,续航数据反而变得次要。

所以以后,看车怕不是要多看看电池能效、超充体验、甚至是否可持续环保。别忘了电池太大也麻烦,车重上去,能耗跟着飙,价格贵不说,安全隐患和报废处理都是问题。

甚至有个细节,普通人买车,往往觉得“100度电池多牛”,但真的用下来,发现车每天只用几十公里,月末一充都行。如果三电管理做得好、用电效率高,其实小电池也能很靠谱。

中国电动车比拼大电池,特斯拉坚持小电池,中国产品考虑续航需求-有驾

当然了,这里不是说中国品牌傻做大电池,而是各有战略。现阶段中国用户就是心里没底,品牌就必须满足大家焦虑。以后基础设施上来了,习惯变了,车企自然会回到“刚刚好”的路。

再看特斯拉,他们敢用小电池,也是因为全球超充布局很扎实,能耗做得极致。中国车现在拼大电池,也是适应现实,给用户足够安全感。外加品牌之间互相较劲:你敢给85度我就上92度,我给100度你还不上110?这也是营销和差异化的一部分。

中国电动车比拼大电池,特斯拉坚持小电池,中国产品考虑续航需求-有驾

不过未来趋势明显。超充技术、能效提升才是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关键。你电池再大,我充电慢也没用;你续航再长,电机和车重没优化,日常用车成本也高。

中国电动车比拼大电池,特斯拉坚持小电池,中国产品考虑续航需求-有驾

长期来看,电池会回归理性,厂商要学会做实用主义。用户需求变化,车企也因地制宜。等有一天充电像用手机一样方便,谁还关心电池到底多大?那个时候,是技术而不是堆料在决定未来产品的胜负。

归根结底,汽车行业过去一百年都是围绕“用户体验”和“性价比”打转。新能源时代也一样,谁能给用户省心、方便、又便宜,谁就赢。电池大不大只是阶段性产物,未来要靠效率、超充体验以及全产业链的协同能力。

咱们普通用户怎么看?其实不用深究什么技术参数,试试哪家车用着顺手,哪家服务省心,哪家性价比高,就买谁。厂商如何布局、用什么策略,不就是为了填补用户的需求缺口吗?

中国电动车比拼大电池,特斯拉坚持小电池,中国产品考虑续航需求-有驾

等到将来产业链成熟,每个人都能在家门口充上电,或者三五分钟就能快充,“大电池”未必还能这么吃香。行业进步,肯定是先把用户焦虑解决,再慢慢回归效率和环保。

中国电动车比拼大电池,特斯拉坚持小电池,中国产品考虑续航需求-有驾

所以,电池之争归根结底是市场需要决定的,不是谁技术强谁就跑得远。消费者最终是用脚投票,哪个方案方便,体验好,最终谁就赢。不过这一波大电池大战,看着也挺热闹,等充电网络再普及一轮,谁知道又会不会再反转?等着瞧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