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开过高速的朋友,尤其是刚拿驾照不久的新手司机,心里都有过这么一个大大的问号:在经过区间测速路段时,明明感觉自己一路上开得挺稳当,甚至还有意放慢了速度,心里估摸着平均时速也就一百公里左右,远低于一百一十的限速,可没过几天,手机上却收到了超速罚单,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罚单来得莫名其妙,让人心里直犯嘀咕,难道是测速设备出了问题,还是系统算错了?
其实,设备和系统都没错,问题往往出在我们对“区间测速”和“平均速度”的理解上,这其中藏着一点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首先,咱们得把区间测速这个东西彻底搞明白。
它的工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也极其公平。
它不像路边那种“咔嚓”一下拍瞬时速度的探头,只抓你那一瞬间的超速行为。
区间测速,顾名思义,是考核你在一个“区间”内的整体表现。
具体来说,就是在一段高速公路的起点,比如A点,设置一个摄像头,当你开车经过时,它会拍下你的车牌号和通过的精确时间。
然后在这段路的终点,比如几十公里外的B点,再设置一个摄像头,同样记录下你通过的时间。
后台的计算机系统拿到这两个时间点后,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直接了:它用这段区间的固定距离,去除以你跑完这段路所花费的时间(也就是终点时间减去起点时间),这样就得出了你在这整个路段上的平均行驶速度。
这个过程完全是自动化的,依靠的是精确的测绘距离和精确到秒甚至毫秒的时间记录,计算结果几乎不存在误差。
它就像一个铁面无私的裁判,不关心你中途是快是慢,有没有停下来休息,它只看结果——你跑完全程花了多长时间。
如果算出来的平均速度超过了该路段的限速,哪怕只超了一点点,系统也会判定为超速。
所以,不存在什么“差不多就行”的人情分。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自己感觉上的“平均速度”,和系统计算出来的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出入呢?
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大脑对“平均”的感知,和冰冷的数学计算,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常常会掉进一个思维陷阱,就是“瞬时超速”对整体平均速度的巨大影响。
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你马上就能明白。
假设有一段长20公里的区间测速路段,限速是120公里/小时。
根据公式“时间=距离÷速度”,我们可以算出,要合法地跑完这段路,你至少需要花费10分钟(20公里 ÷ 120公里/小时 = 1/6小时 = 10分钟)。
也就是说,任何用时少于10分钟的车辆,都必然超速了。
现在你开车上路了,一开始你非常小心,把车速稳定在115公里/小时。
开了18公里后,你看了看时间,发现用掉了大约9分23秒。
此时,你觉得时间还很充裕,前方正好有一辆慢车挡路,你有点心急,便一脚油门,以150公里/小时的速度完成了最后2公里的超车。
我们来算一下,这最后2公里你花了多长时间?
时间是48秒(2公里 ÷ 150公里/小时 × 3600秒/小时)。
那么你跑完全程的总用时就是9分23秒加上48秒,等于10分11秒。
这个时间大于10分钟,所以你的平均速度是低于120的,是安全的。
但是,我们换一种情况。
假如你是在路段的一开始,就用150公里/小时的速度激情驾驶了2公里,用时48秒。
然后你心里一惊,想起这是区间测速,开始“补救”。
剩下的18公里,你必须在至少9分12秒(10分钟 - 48秒 = 552秒)内跑完才算合格。
这意味着,你接下来路程的平均速度必须低于117.4公里/小时。
如果你为了“拉低平均值”,刻意将速度降到110公里/小时,你觉得很慢很安全了,对吧?
但实际上,以110公里/小时跑完18公里,需要的时间大约是9分49秒。
你看看,这个时间远远超过了你剩下的9分12秒的时间预算。
最终,你跑完全程的总时间可能只有48秒加上你后面慢行的某个时间,结果还是小于10分钟,导致超速。
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短暂的高速行驶,会不成比例地“吃掉”你的总时间预算。
你感觉自己只爽了那么一小会儿,但它对最终平均速度的拉高效果,远比你想象的要猛烈。
你后面用更长的时间、更慢的速度去“弥补”,效果往往微乎其微。
这就好比往一盆温水里倒进一杯滚烫的开水,虽然开水只有一小杯,但整盆水的温度都会立刻被显著拉高,你再想用几滴凉水把它降下来,就很难了。
很多新手司机之所以频繁“中招”,主要就是因为几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对车速的控制不够精准。
新手司机对油门深浅的反馈不敏感,尤其是在超车或者下长坡的时候,不知不觉速度就上去了,自己却没有察觉。
高速公路路况好,速度感不强,从110公里/小时到130公里/小时的变化,在体感上并不明显。
第二,错误地理解了“平均”的含义,天真地以为可以“先快后慢”地玩加减法,忽略了速度和时间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第三,过度依赖主观感觉,不习惯频繁看仪表盘。
感觉“车很稳、没飘”,就以为没超速,这是最不靠谱的。
车子的性能、隔音效果都会欺骗你的感官,只有时速表上的数字才是唯一的真相。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这种冤枉的罚单,其实方法很简单,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看时速表变成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就像你看后视镜一样频繁。
时刻确保你的车速在限速范围之内,并且最好留出一些余地,比如限速110,你就尽量保持在105左右,这样即使偶尔因为路况变化速度有所浮动,也不至于立刻超速。
其次,在区间测速路段,尽量保持匀速行驶。
现在很多车辆都配备了定速巡航功能,这在路况良好的高速上简直是“防超速神器”,设定一个安全的速度,你就可以把脚解放出来,专心观察路况,既省心又安全。
再者,永远要抱持“宁慢勿快”的原则,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
为了抢那几十秒时间而吃一张几百块的罚单,还扣分,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最后,要提前观察路牌标识,看清楚区间测速的起点、终点和限速值,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