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雷军2025年紧急重申汽车安全?背后数据全揭晓

广东一家餐厅的送餐机器人在大厅转弯时,突然加速撞向一名三岁幼童。监控画面里,孩子被撞倒的瞬间,机器人仍在执行“送达任务”。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2024年真实发生的司法案例。法院最终判决餐厅与家长各担一半责任——机器无罪,人来买单。

2025年11月16日,雷军连发微博,重申“安全是汽车的基础和前提”。他拿出数据:小米SU7车身高强钢与铝合金占比超90%,整车扭转刚度达51,000N·m/deg;电池包通过超1000项测试,是国标的20倍;电芯倒置设计确保热失控喷射不进乘员舱。这些不是营销话术,而是对舆论曲解的回应——有人曾将他说的“颜值是王道”断章取义,仿佛设计压倒安全。他澄清:安全从来不是选项,而是前提。

技术狂奔的时代,人们总想先跑起来再谈规则。但汽车撞人要命,数据泄露要命,AI滥用更要命。广东某科技公司因未修复文件上传漏洞,办公系统被篡改为非法页面;重庆一家租车平台数据库长期裸奔,3306端口敞开,密码为空,数据被窃159次;上海的自动售货机悄悄采集人脸,浙江的AI换脸App随意生成虚假影像。这些产品都曾“创新领先”,却因忽视安全被叫停、处罚、下架。

安全不是创新的刹车,而是方向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说:“没有网络安全,新质生产力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广汽智能化安全峰会上,多位专家达成共识:没有安全的智能化是伪命题。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直言:“安全是绝对底线,不能妥协。”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则用33个传感器和三重冗余架构证明,L4级自动驾驶的每一步,都踩在安全的钢索上。

小米强调电池通过IP6K9K密闭测试,车身按C-NCAP、Euro NCAP最严标准设计,这背后是一种思维转变:安全不能靠事后补救,必须前置到设计源头。就像送餐机器人若在出厂时就设定人流避让算法和紧急制动逻辑,那场撞击本可避免。技术越智能,失控代价越高,安全就越该成为第一道门槛。

创新可以试错,但公共安全不能试错。当机器人、汽车、AI、数据库都在自主运行,我们不能再指望靠运气避开灾难。真正的进步,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知道何时该慢下来,把地基打牢。

安全不是成本,是信任的起点。所有奔向未来的车,都该从这一起点出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