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ay何小鹏回应P7与SU7竞争,很正常,愿与兄弟公司竞争

最近,国内新能源汽车圈里的一段对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了自家的新款小鹏P7和小米新发布的SU7之间的竞争关系。

何小鹏的回应显得相当大度,他表示这种竞争很正常,甚至说如果行业最后只剩下少数几家公司,他更愿意和小米这样的“兄弟公司”一起竞争,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竞争至少会是“有序的”。

okay何小鹏回应P7与SU7竞争,很正常,愿与兄弟公司竞争-有驾

这番话听起来客客气气,但背后却反映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尤其是20到30万这个价位段,竞争已经到了多么白热化的地步。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所谓的“兄弟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的“有序竞争”又能不能真的实现。

首先,何小鹏口中的“兄弟公司”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

他和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私交甚好,俩人都是湖北老乡,在互联网圈子里早就认识了。

当年何小鹏创业成功,把公司卖掉实现财务自由后,正是雷军鼓励他去投身造车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

可以说,小鹏汽车的诞生,背后有雷军的一份功劳。

所以,这份“兄弟情”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商场毕竟不是交朋友的地方,当两家公司的核心产品在同一个价格区间里正面碰撞时,再好的私交也要让位于市场规律。

何小鹏强调“有序的竞争”,其实是说给整个行业听的,他希望大家不要陷入那种毫无底线的价格战,而是应该在技术、服务和用户体验上见真章,这是一种对自己产品力的自信,也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呼吁。

那么,咱们就来看看,小鹏P7和小米SU7这两款车,到底在哪些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okay何小鹏回应P7与SU7竞争,很正常,愿与兄弟公司竞争-有驾

这里需要先澄清一下,目前市场上与小米SU7直接对垒的,主要是小鹏P7的升级版,也就是小鹏P7i。

从价格上看,两款车可以说是贴身肉搏。

小米SU7的起售价是21.59万元,而小鹏P7i经过一轮价格调整后,起售价来到了20.39万元,主销车型的价格也大都集中在20万出头的区间。

消费者手握二十多万的预算,这两款车是绕不开的选择,它们的定价策略显然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就是要抢夺同一批客户。

价格如此接近,那比拼的自然就是实打实的产品力了。

我们从几个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方面来看。

首先是电动车的心脏——电池和充电技术。

这方面,小鹏P7i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全系列都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

这个800V是什么概念呢?

用大白话讲,就是充电速度特别快。

在支持800V的充电桩上,理论上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二百多公里,大大缓解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okay何小鹏回应P7与SU7竞争,很正常,愿与兄弟公司竞争-有驾

而反观小米SU7,只有卖到将近30万元的顶配Max版才配备了800V平台,而21.59万的标准版和24.59万的Pro版都还是传统的400V平台。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体验最快的充电速度,买小米SU7需要花更多的钱,而买小鹏P7i,即便是最入门的版本,也能享受到这项先进技术。

这一点对于那些经常需要跑长途,或者对充电效率有很高要求的用户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其次是现在大家越来越看重的智能驾驶能力。

这可以说是小鹏汽车的看家本领,也是他们一直以来主打的卖点。

智能驾驶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上那颗“大脑”的运算能力,也就是芯片的算力。

小鹏P7i全系标配了两颗英伟达的Orin-X芯片,总算力达到了508 TOPS。

而小米SU7这边,21.59万的标准版只给了一颗算力为84 TOPS的芯片,直到24.59万的Pro版,才用上了和小鹏P7i同款的双Orin-X芯片。

换句话说,在智能驾驶的硬件基础上,小鹏P7i的起步配置,就已经达到了小米SU7中高配的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你买的是入门版的小鹏P7i,它在硬件上已经为未来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预留了充足的潜力。

okay何小鹏回应P7与SU7竞争,很正常,愿与兄弟公司竞争-有驾

对于那些喜欢尝鲜、追求科技感的年轻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优点。

当然,小米SU7也绝非等闲之辈。

它一上市就获得了现象级的关注度,这背后是小米品牌巨大的影响力和雷军个人魅力的加持。

小米拥有庞大的“米粉”群体,而且雷军亲自下场,以一种非常亲民、乐于听取用户意见的姿态进行营销,这在传统汽车行业里是前所未见的。

再加上小米提出的“人车家全生态”概念,也就是让手机、智能家居和汽车无缝连接,这为用户描绘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生活场景。

从设计上看,小米SU7流畅的跑车造型也确实非常吸引眼球,满足了很多年轻人对一台“酷车”的想象。

聊完了产品,我们再来看看市场的真实反应。

这里必须纠正原文中一些不准确的销售数据。

事实上,无论是小鹏还是小米,月交付量达到四万台以上在目前都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

根据官方公布的真实数据,小鹏汽车近几个月的月交付量基本稳定在一万到两万台之间,这在新势力品牌中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

而小米SU7自3月底上市以来,产能正在快速提升,4月份交付了七千多台,5月份交付了八千六百多台,势头非常迅猛,但距离月销几万台还有一段路要走。

okay何小鹏回应P7与SU7竞争,很正常,愿与兄弟公司竞争-有驾

至于零跑汽车,其月销量也基本在一万多台的水平,并非原文所说的七万多台。

这些真实的数据告诉我们,市场竞争非常残酷,没有谁能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

小米SU7的强势入局,确实给包括小鹏P7i在内的所有同价位车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何小鹏所期望的“有序竞争”能够实现吗?

短期来看,是有可能的。

因为大家都在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需要用技术和实力来说话,打恶性的价格战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从长期来看,当市场从增量竞争变为存量搏杀,当每个月的销量数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时,所谓的“兄弟情面”和“有序”可能就很难维持了。

20万到30万这个价格区间,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最激烈、利润也相对可观的“黄金地带”,这里不仅有小鹏和小米,还有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极氪007等一系列实力强劲的对手。

未来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甚至可能出现刺刀见红的场面。

总而言之,何小鹏的回应展现了一位企业家的格局和自信,但市场的浪潮并不会因为个人情谊而改变方向。

小鹏和小米的这场对决,是新势力造车两种不同路径的碰撞,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内部良性竞争、不断进化的一个缩影。

无论最终谁能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上风,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因为只有在这样充分的竞争下,车企们才会有动力去拿出更好的技术、更实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最终推动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向前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