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这种正经八百的研报,我都觉得特别魔幻。什么“格局重构”,什么“深受益”,话说得一套一套的,跟念咒一样。翻译过来不就是一句话么:不装了,摊牌了,国内这桌麻将已经打到不死不休了,再不出去抢别人的桌子,大家就得抱着一起成盒。
所谓的“出海加速”,听着特别高大上,好像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星辰大海。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国内的牌桌上,已经有人开始玩真人格斗了。价格战打得跟黑社会火并一样,三十万的车卖二十万,二十万的恨不得卖十万,再送你一箱土鸡蛋。你以为这是商业竞争?错了,这是修仙小说里的生死局,要么渡劫飞升,要么道消身殒。所以“出海”不是什么锦上添花,是开辟第二战场,是给那些在国内卷成压缩毛巾的大佬们一个喘息回血的地方。
报告里说,2025年中国新能源的附身率,哦不,渗透率要突破50%。这个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含义。这意味着,电车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物种”,而是大马路上随处可见的“移动充电宝”。当一个东西变得和共享单车一样普遍时,它的神秘感和技术光环就彻底破产了。这时候你再跟用户吹什么800V高压平台、碳化硅芯片,人家只会问你:“师傅,能便宜两万不?送脚垫吗?”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技术的终点是菜市场。
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的车企急着往外跑?因为国内的用户已经被教育得太好了,好到油盐不进,只认价格。你今天发布一个“任意门”技术,明天隔壁就能给你整出一个“随时门”,价格还便宜一半。在这种环境下,你想维持品牌逼格,比让三体人理解爱情还难。
然后我们再看欧洲市场,那帮老牌贵族们,简直是典中典。报告里提到大众、宝马、奔驰在2026、2027年才开始“转型快车道”。我看到这里差点笑出声。2027年?黄花菜都凉透了。这感觉就像什么?就像所有人都开始用加特林互相扫射了,你还在那慢悠悠地给自己的燧发枪擦油、装填火药,还特别有仪式感地告诉大家:“别急,我这把枪是皇家认证的,后坐力都带着一股贵族气息。”
大众的ID系列,宝马的NEUE KLASSE,奔驰的纯电GLC,一个个PPT做得比车都漂亮。什么WLTP续航802公里,10分钟充电372公里。数据很美好,但这一切有个屁用!当你的车2026年才落地的时候,中国的同行们可能已经在研究怎么让汽车飞起来了。这不是技术代差,这是思维模式上的“时差”。欧洲人还在把电车当成一个“不得不做”的环保任务,我们这边已经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无限整活的电子产品了。
我有时候晚上失眠,就在想这些欧洲车企老板是不是也睡不着,还是他们已经进化到不需要睡觉了。他们的心态一定是分裂的。一方面,他们打心底里瞧不上这些“没有历史底蕴”的中国电车,觉得那都是没有灵魂的铁皮盒子;另一方面,看着自己那可怜的销量和被中国品牌蚕食的市场份额,又不得不捏着鼻子跟进。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修了一辈子屠龙之术的绝世高手,突然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龙,只有一群开着高达的疯子。他最好的应对,就是把自己的宝剑卖了,也去搞一台高达。
但讲真,你不能完全否定他们。一个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它的电池?是它的电机?都不是。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徽。那玩意儿不是一个简单的logo,它是一个“玄学图腾”,是一种信仰。会买奔驰的人,哪怕它的电车续航短一点,车机傻一点,他可能还是会买。因为他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他买的是“我是奔驰车主”这个身份带来的精神马杀鸡。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特斯拉也是同理。
所以,中国车企在欧洲的仗,其实是两种世界观的对撞。我们是典型的民粹解构主义,用极致的性价比和花里胡哨的功能,去消解对方的品牌光环。而对方,则拼命维护着自己的“品牌玄学”,试图让信徒们相信,神祇虽然迟到了,但依旧是神祇。
至于东南亚和拉美市场,那就更有意思了。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的教学现场。之前这些地方是谁的天下?日系车。丰田、本田,凭借着皮实耐用、省油保值的“金钟罩铁布衫”,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当地老百姓对车的理解,还停留在“工具”层面。结果,中国车企直接开着一堆“移动网吧”就冲进去了。大屏幕、KTV、智能语音,一把子整活。人家还在聊发动机热效率,我们已经开始OTA升级游戏库了。就问你怕不怕?
这叫什么?这就叫掀桌子。最好的竞争不是去抢别人的蛋糕,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然后告诉大家,以后吃饭都来我家,我家不仅不要钱,还送游戏机。你看比亚迪在巴西,新能源市场份额干到77%,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搞“宗教殖民”。
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其实看得特别清楚。所谓的自动驾驶,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激光雷达和算力,而在于谁能搞定一个突然从路边窜出来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技术再牛,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就是最朴素的竞争法则。实验室里跑一百万公里,不如在菜市场门口堵半个小时。
写到这里,我感觉我的比喻已经开始放飞自我,有点“道诡异仙”那味儿了,你们凑合看吧。这篇研报最后还提到了风险,说什么贸易政策变化、海外拓展不及预期。这都是正确的废话。真正的风险只有一个:就是当你把对手都逼疯了之后,对手会采取什么“不讲武德”的手段。之前是拼刺刀,现在人家可能要直接上“规则类武器”了。
所以,中国车企的出海,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技术的输出,但骨子里,是“掀桌子”文化的输出,是把我们国内这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黑暗森林法则,推广到全世界。我们不再扮演追赶者,而是扮演那个把所有人都拉到泥潭里打滚的“混乱制造者”。
所以,最后的赢家是谁?不是中国车企,也不是海外巨头。最后的赢家是那些能把桌子掀得最响,同时还能让自己的信徒觉得这桌子掀得特别优雅的“表演艺术家”。这已经不是一场工业竞赛了,这是一场盛大的、全球范围的行为艺术,而我们,都是既兴奋又不安的观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