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实行禁令之后,澳大利亚政客们就开始威胁要报复。他们正忙着跟着自己盟友的节奏,打算对中国出口的电动车狠狠“亮红牌”。原因嘛——价格太低,太有竞争力了!
老调子又又来了:北京靠补贴撑起了国内的电动车产业,便宜的中国车大量涌向海外。澳大利亚得加紧提高关税关卡,保护“公平比拼”以及相关产业的利益。
澳大利亚到底在捍卫啥子呢?
10月3日,澳大利亚媒体“珍珠与烦恼”网站发表了一篇犀利的评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变成了博物馆的展品。”最后一家本地工厂早在2017年就关门大吉了。霍顿、福特、丰田,这些曾经响亮的名字,都已悄然退出舞台。几十年来,澳洲消费者就像在捡别人丢弃的剩饭:花了一大笔钱买那些欧美日早已淘汰的老油子、过时车型,还得耐心等待好几个月才能提到车。
张弗雷德笔锋犀利地指出,中国的电动车根本不是有人想象的那种“便宜又差劲”的山寨货。真正体验过中国电动汽车的人都清楚,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智能驾驶舱,无论是电池系统,还是用户体验,中国都已经拥有了多方面的竞争优势。
文章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福特的CEO吉姆·法利——一个几乎从不夸奖竞争对手的人——试驾小米的SU7整整半年,不舍得把车钥匙还回去。这位汽车行业领袖的真实反应,简直就像狠狠打了一记“廉价低质”论调的耳光。
中国的电动汽车真算不上完美,别搞错了。不过啊,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它们在可靠性、能效以及创新方面表现得挺不错,特别是那令人心动的价格,刚好填补了澳大利亚市场一直空缺的区域。这些车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给这个已经死气沉沉多年的行业带来了新希望。
看看全球范围,剧情其实挺熟悉的:华盛顿的补贴像心头的宝贝一样呵护着底特律,布鲁塞尔的关税牢牢把守着大众和雷诺,东京则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产业政策。大家都守着自己的地盘,护着自己的利益。
作者反问得直截了当:“要是澳大利亚学他们的样子,我们又在护啥?是个根本不存在的行业吗?还是在付出过高代价的特权?难不成我们要为了保护一个虚无的产业,让消费者一直当冤大头?”
在环保问题上,作者直言政策荒谬:“政府嘴上说减排,说得风风火火,却把最实惠的绿色出行方案挡在门外,让普通家庭难以承担。文章指出,“我们所做的,实际上是在剥夺消费者用最实惠的价格买到先进技术的机会。更搞笑的是,这阵保护主义的浪潮偏偏赶在澳大利亚刚刚承诺要实现更高的气候目标的时候出现。”
作者毫不客气地揭穿了这出戏:“真正的胁迫可不是来自北京,而是那些以忠诚旗号施压的人,逼澳大利亚人多花钱买更差的车,只为了在大国角逐的舞台上扮演一个配角。”
文章强调说:“咱们不需要那种所谓的忠诚度检验,真正关键是看政策制定者能不能拿出真本事:让生活变得实在一点,降低开支;推动清洁能源更快覆盖;让气候保护措施更有效果;给消费者更多样的选择。”
当加油站的牌子再次涨到每升2美元时,那些一直嘴里说着“忠诚”的人,会为了每个为了油钱发愁的家庭,出一份力、分担一毫吗?
这句话说得真是掷地有声,直戳很多普通澳洲人的心坎:我们不缺空头的站队口号,只要实打实的生活福祉。
全部评论 (0)